1999年出生的「回歸寶寶」伴隨澳門特區一起成長,對澳門這片土生土長的地方充滿感情。這批年輕人今天已經長大成人,進入大學學習,當中有些考入了澳門大學。不久將來,他們將會投身社會、成為支撐澳門未來發展的新力量。回憶過去20載與澳門的共生歲月,這班年輕人對個人的成長、澳門社會的發展和大學的教育有何感受?
澳門社會發展迅速
工商管理學士學位課程(環球商業管理)三年級學生盧志強是家中第三個小孩,母親生產前兩胎時都比較困難,生第二胎時甚至輸了很多血,「但我出生時一切都很順利。」回想20年與澳門特區共同成長的路,他最大感受是「澳門社會發展迅速,以前家裡生活比較艱苦,但現在生活質素就提升很多。」
盧志強認為,大學像個小型社會,所有事情都要靠自己,從中能學會爭取和保護自己的權益,這些經驗相信在日後踏入社會時能派上用場。他說:「澳大擁有非常豐富的資源,加上在這裡認識的朋友對未來工作會有很大幫助。澳門有這麼多所大學,但國家唯獨批一塊地給澳大興建新校園,可見國家和澳門政府對澳大的重視。過去20年,澳大跟隨國家的步伐飛速發展,對澳大人來說是一大福祉。」
激動人心的轉變
政府與行政學系二年級學生李健聰回憶1999年出生那年一切風平浪靜,但在此後20年卻見證了澳門激動人心的轉變。「20年間,澳門經濟、政府和民生福利不斷進步,也推動了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勇敢追逐夢想,做自己開心、喜歡的事情。」
李健聰以「回歸寶寶」形容自己與澳門的關係。他坦言讀大學是希望收獲專業知識、掌握多點技能、發掘興趣,這是進入社會的基本條件,「我希望將來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單純為了金錢。」
發揮中葡雙語優勢
澳大從2014/2015學年起開辦五年制法學士學位課程(中葡雙語授課),加大力度培養高質素的中葡雙語專業人才,配合澳門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就讀該課程三年級的梁穎欣認為,在澳大就讀中葡雙語法律有助她更瞭解澳門法律的整體情況,「我還可以利用中葡雙語這一優勢,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情況結合,令未來事業有更好的發展。」
澳門中西薈萃、多元文化的面貌也讓梁穎欣倍感自豪,她說:「在街上很容易找到中葡文化交流的歷史痕跡,同時澳門也充滿中國傳統文化,這些獨特的多元文化背景,讓澳門在回歸後擔當中國與葡語國家的橋樑方面,發揮了重要角色。」
高等教育里程碑
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專業三年級學生王斯婷認為,澳門20年來最大的變化是「由一個小漁村演變成五光十色的小商業城。」這些年來,她印象最深刻的是2017年颱風「天鴿」襲澳:「當時各個機構及市民都自發清潔街道,送糧食給住在高樓的老人家及傷殘人士,我亦有參與其中,澳門人團結的力量讓我十分感動。」
王斯婷選擇留在澳門學習的原因是:「澳門是我長大的地方,我欣賞它的風味,澳大偌大的校園及其校園生活深深吸引著我。」
在國家和澳門特區政府支持下,澳大於2014年遷往位於廣東省橫琴島的新校園。王斯婷認為,這是澳門回歸後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她說:「新校園很大,教學設備和資源更為完善。澳大現時有七個學院,十個住宿式書院和三間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些都能大大提升學術水平,吸引人才來澳,促進澳門教育發展。」
增教育資源助學生發展
土木及環境工程系三年級學生李嘉俊說,澳門回歸後,政府持續增加投放在教育的資源,例如澳大遷入新校園後全面引入住宿式書院制度,實現全人教育:「學生不能只專注學習書本的知識,大學期間應該擴闊社交圈子。書院正好提供社群學習的環境,讓學生在課後認識很多來自不同國籍、年級和專業的同學。」
李嘉俊是一名國際象棋好手,曾代表澳門參加亞洲室內運動會等賽事,亦活躍於多個學生社團。他說:「澳大擁有豐富資源,又重視學生的國際視野,在這裡學習可以擴展人脈,這是澳大學生將來就業或升學時的一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