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澳門回歸時,澳門大學榮譽學院院長、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黎寧正在澳大任職講師。當年她因為抱著一份使命感和一種對「家」的感情,在加拿大取得碩士學位後回澳發展,以學者身份回饋社會。
回歸後發展機會多
在澳大前身東亞大學畢業後,黎教授赴加拿大深造。20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人仍不認識澳門這個地方,一向比較有自信的黎教授出國前也擔心比不上外國學生。到了加拿大後,她發現澳大給她的能力並不遜於外國同學,「澳門出產的學生其實一點也不輸蝕,這給了我很大的動力。」
1992年,黎教授碩士畢業後決定回來回饋澳門,1993加入澳大任教。「因為大學給我家的感覺,同時也想為澳門做些貢獻。我的學術生涯很暢順,因為大學的環境可讓我自由發揮。」任教的同時,她於1996年開始在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2001年初拿到博士學位,其後開始參與一些研究和行政工作。
她認為是時間的配合,令回歸後中國人的發展機會增多。一方面是學歷提升,其次是外籍老師離開後,在美國和新加坡等地取得博士學位的內地和香港人加入澳大,種種因素使中國人的發展機會增多,「因為達到大學要求的學歷,再加上努力和熱誠,大家得到更多認同。」
「回歸後的那一任校長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以前很多中高級職位和學院管理層都是外國人,而在回歸後校方實施的一系列改革,令大學得到擴展,為本地及鄰近地區的中國人造就了更多機會。」黎教授在2001年拿到金融學博士學位後,同年晉升為助理教授,成為人生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以學者身份貢獻澳門社會
黎教授長期研究風險管理與實體期權、金融系統穩定及行為金融學,研究成果屢獲殊榮,包括在2017年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不動產經濟學》頒發「Edwin S.Mills最佳論文獎」。她是學術期刊《國際房地產研究》主編、亞洲房地產學會理事長(亦為2006-2007主席)、世界華人不動產學會常務理事及創會會員(亦為2011-2012主席),以及劍橋大學克萊爾學堂終身成員。
多年來,她一直希望用學者的身份貢獻澳門社會。她表示,早在2006年已有香港媒體就澳門房地產市場的議題訪問她,到2009年才首次收到一個團體關於研究澳門房屋政策的項目邀請,卻是跟香港的學者合作,讓她內心有個疑問:「為甚麼澳門的事要找香港人做?」在她參與的一些研究報告發佈後,越來越多本地機構跟她接觸,也有更多本地媒體訪問她,「慢慢我發現,澳門社會接受了澳門本地的聲音。回歸後澳門的發展亦令澳門人多了找本地學術界人士去參與一些項目和去解決一些專業問題。」
黎教授說,去年有三個本地項目同時接觸她,雖然很忙,但全部接了,「因為我覺得很有意義,可以用我的研究報告幫到澳門社會。不是因為可以賺錢,而是為了一份使命感,可以憑自己的專業為澳門的發展出一分力,那份成就感是無價的。」
來源:《澳大新語》第21期
相關文章:Augusto Teixeira Garcia:為澳門培養法律人才林玉鳳:在我的人生裡,很多機會都是澳大給的黃輝:「中葡通」協助澳門回歸過渡麥沛然:在澳大學習和研究芯片20年在澳大讀書的「回歸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