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講授穴位時,他會先介紹穴位及其功能,然後會在自己身上展示,教學生怎樣找到穴位的正確位置,並播放教學影片,強化大家對該穴位的認識;他還會向學生展示針灸使用的針具模型和艾灸條,一起討論不同類型的針該應用於哪一個穴位……這是中華醫藥研究院副院長陳新教授和兩位老師於2017/2018學年首度開設的“中醫藥探秘”通識課程,這種將知識與生活結合的課程很受學生歡迎。

認識中醫傳統文化

陳新教授來自九代中醫家族、擁有中醫學博士和免疫學博士雙學位以及美國馬里蘭州執業針灸醫師資格,2014年來澳大前在美國國家腫瘤研究所長期從事研究工作,並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研究生院講授中醫藥及針灸課程達10年之久,在教學上具有豐富經驗。目前主要帶領研究團隊展開中藥的免疫藥理學、免疫生物學和轉化醫學三個領域的研究 。

曾在美國工作和生活16年,陳教授有感澳門和內地的學生對中醫藥和針灸方面的瞭解並不足夠,“中醫針灸在中國流傳到西方,但現時在美國更普遍,因此我希望開辦這門中醫通識課,讓澳大學生認識中醫的歷史、現狀以及走向國際的一些趨勢,以及幫助學生瞭解中醫藥現代化及其在現代醫療保健體系中的作用等。”他也希望學生能夠將課堂上學到的一些中醫藥知識,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例如,讓學生瞭解中醫藥防病治病的優勢所在,幫助自己和家人正確選擇中醫藥治療。

課程生活化吸引學生

陳教授的班上有來自全校各個學院的學生,其中以人文社科的學生最多,佔全體人數的六成。“學生來自不同背景,要他們理解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因此,陳教授在課堂上運用大量影片、實物展示及介紹歷史上著名中醫事跡的形式去授課,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陳教授認為研究和教學工作相輔相成,“研究對我的教學非常有幫助,而向不同的本科生上通識課也有助啟發我的研究。在中醫藥教學的過程當中, 我會加入一些關於免疫學的知識。譬如中醫說外邪是從口鼻而入,現在我們也知道如果感冒病毒進入人體,其實也是通過口腔、眼睛、鼻子的黏膜進去。”在課上,學生對於針灸穴位的保健作用很感興趣,“每次講到如何利用穴位來保健以及解決自己的一些問題,例如治療失眠和焦慮緊張情緒,同學都會主動跟著我的示範去找出正確的穴位。”

在陳教授和同事們的指導下,“中醫藥探秘”通識課程上有十多位同學的課堂報告獲得在第16期《澳門中醫藥雜誌》上發表的機會,健康科學學院四年級學生王鈺青和人文學院英文系三年級學生胡鸝藻就是其中兩位。

王鈺青表示,當目睹陳教授在課上展示如何通過科學儀器測量穴位時,同學們都露出驚訝的表情,“ 能利用科學技術把無形的東西化為有形的型態呈現出來,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一個學期的課程結束後,王鈺青對中醫藥有更全面和科學的認知,“網絡上不乏五花八門的資訊,對於網絡上傳播未經證實的中醫相關資料,若輕信可能有損健康。因此我希望將來能夠從事普及中華傳統醫學的相關工作,捍衛中華傳統醫學的名聲。”

胡鸝藻在上完這門中醫通識課後,更加入了陳新教授的暑期課題研究小組,在實驗室擔任學生助理, 嘗試跨領域的學習。她表示課堂上的陳教授風趣幽默又平易近人,跟他在研究室裡嚴肅認真的一面截然不同。她回憶說,“同學們都最期待老師教穴位按摩,每次一到這個時候就會相當活躍,因為大家又有自己動手的機會了。” 在陳教授的課堂上,每當講授穴位時他會先介紹穴位及其功能,然後會在自己身上展示,教學生怎樣找到穴位的正確位置,並且播放教學影片,強化大家對該穴位的認識。他還會向學生展示針灸用的針具模型和艾灸條,一起討論不同類型的針該應用於哪一個穴位。胡鸝藻有感“雖然是通識課,但老師通過這種方式讓所有同學都參與進來,我覺得很棒。”長期受過敏性鼻炎折磨的她提到,學習後得知按壓鼻翼兩旁的迎香穴能夠有效改善鼻塞的問題,有助她舒緩症狀,“這門課最大受益就是能學以致用。”

推廣中醫藥 走向世界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一帶一路”開放合作倡議的實施,澳門中醫藥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2017年6月,澳門成為全球六個中醫針灸傳承基地之一,對本地中醫藥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今年暑假,陳教授應邀到中國藥科大學,以英語為該校及南京其他大學的88名學生開辦國際公開課,講授中醫藥及針灸,“中醫要走向國際化,能使用英語和學術界及病人交流是關鍵之一。”他認為,澳門是中葡文化交融的地方,具有先天的社會、文化及語言優勢,有利把澳門打造成葡語系國家的中醫、中藥、針灸技術交流發展平台,成為中醫藥走向歐盟和世界的一個重要窗戶。”

陳教授和同事們計劃在未來的教學中加入更多元化的內容,除了教授一些傳統的中醫理論和知識外,還會探討現代中醫藥的發展方向和研究,如中醫藥國際化進程以及如何通過中華醫學來尋找新的藥物或治療方法。

來源:《澳大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