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舉辦 “生命無處不在:有關科學、大學、研究中心、博物館、科學素養等的一些想法”講座,由世界著名的葡萄牙生物學學家Nuno Ferrand de Almeida教授主講,分享他對生物多樣性的看法。
Almeida在講座中以歐洲兔子為例子介紹物種的形成、轉化和馴化的概念,以宿主——寄生蟲的關係闡述兩者在長期競爭生存中的共同進化。他以上述例子說明,現時人類在基因生物學上的最新發展、使用這些技術時的倫理限制、公眾認同對其的重要性等。Almeida指出,現時相關研究機構的聯繫集中在北半球的幾個重要國家或地區上,並未形成世界性的網絡連結,他期望大學、研究中心等機構在相關領域能夠不斷發展和溝通,共同提高全球社會的科學素養。此外,他認為在社會生活中,藝術和科學交融的生活環境及方式可促進人們對生物學等科學的興趣和理解,有助科學走進人群。
Almeida是葡萄牙波爾圖大學演化和保育生物學教授、生物多樣性及遺傳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目前正承擔葡萄牙最大的環境生物學、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研究項目——BIOPOLIS。此外,他今年獲得法國總統頒授法國榮譽軍團勳章,以表揚其在生物學研究和發展的重要貢獻。
出席講座的嘉賓還有澳大副校長馬許願、法學院副教授Paulo Canelas de Castro、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助理教授梁志文,以及澳大一眾師生。在互動環節,與會者與Almeida就研究物種的收集和許可、轉基因技術的公眾反應、藝術和科學交融的生活方式等不同議題進行交流討論。
新聞來源:澳門研究中心 | |
媒體聯繫: | |
澳門大學傳訊部 | |
李巧雲 | 電話:(853) 88228004 |
梁雄業 | 電話:(853) 88228322 |
電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