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一度的第六屆漢語語言與話語國際研討會一連兩日在澳門大學召開,逾百名來自全球的專家學者線上線下參與,圍繞主題「多語和多元話語:聚焦大中華區及海外華人」分享其最新研究成果,共同為漢語學科建設貢獻力量。

 

研討會由澳大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和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中文及雙語學系主辦,澳門語言學會、中國邏輯學會語用學專業委員會、國際期刊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 A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協辦。兩日活動包括9場主旨報告和16個分會場報告,110名來自美國、英國、荷蘭、法國、日本、韓國、葡萄牙、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與會,並報告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

 

是次研討會體現了三大特色:第一、題材多樣豐富,百花齊放;第二、理論方法力求創新、不落俗套;第三、年輕學者所佔比例更高,意味著學科不斷前進。澳大人文學院院長徐杰和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系主任魏城璧致辭時均表達了對會議及漢語語言與話語的研究發展寄予的殷切期望。研討會開幕式由澳大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王珊主持。

 

9場特邀專家的主旨報告分別為:澳大講座教授袁毓林探討多聲性標記「并」的反向並列意義及其歷史來源;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陶紅印從立場協調中音律手段的使用審視話語互動中的多聲現象;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陸小飛從理論與應用層面,探討基於搭配的漢語短語層面句法複雜度指標及其與二語漢語水平和寫作質量的關係;香港理工大學教授李楚成從書寫出發對漢文筆談和筆杆面談進行分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陸鏡光介紹了純粹構式語法及其在漢語中的應用;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車萬翔介紹了基於預訓練語言模型的自然語言處理新範式;南京大學教授陳新仁闡釋了中國餐飲文化中敬酒的表現和關係角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冉永平分析了網絡譴責話語及其社會語用理據;復旦大學教授祝克懿考察了修辭能力的意義結構與社會功效。

 

此外,16個分會場報告中,逾百位專家學者分別圍繞「話語與傳播媒介」、「話語與身份建構」、「互動話語」、「詞匯語義」、「語法語義」、「構式研究」、「語言教學」、「翻譯」等話題進行成果分享,體現了學者對語言和話語等語言學前沿問題的思考。會議還特設學生優秀論文獎評選專場和多模態話語分析專場。各會場討論氣氛熱烈,報告人和與會者都表示獲益匪淺。

 

漢語語言與話語國際研討會(ISCLD)每兩年舉辦一屆,今屆研討會原定2020年線下召開,因受疫情影響於今年舉辦。下一屆將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接棒主辦。ISCLD旨在推進學術交流,加强漢語話語功能方面的實證研究。自2010年起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美國布萊恩特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等地相繼舉行。該系列研討會是漢語語言與話語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術會議,影響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