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來源:澳門日報, B02 澳聞 


最近幾年,大學排名滿天飛。我們正好藉此機會,重新討論一個老問題:大學教育的目的是甚麼?

一方面,科技的發展使人類進入了一個美妙而又令人生畏的新世界;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卻從傳統價值觀中找到了啟迪,幫助學生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亞洲國家對教育興邦的道理篤信不疑,不惜大力投資打造世界頂尖大學。為了追求學術卓越,它們採用了不同的模式。

葫蘆畫瓢難題叢生

在眾多亞洲國家中,有些選擇了複製世界著名大學的模式。效仿頂尖大學無可厚非,但照葫蘆畫瓢依舊會難題叢生。比如史丹福大學的創業文化舉世聞名,其之所以蓬勃發展,全因鄰近全球創業投資的大本營,只要有好的創意,資金便會隨之而來。

哈佛大學傳奇校長查爾斯 · 艾略特有這樣的真知灼見:偉大的大學必定獨具特色;任何優秀的大學必須從“種子”成長而來,“而非外國院校的複製品”。

在中國內地,隨著經濟從低技術出口轉型為以創新為主導,頂尖的大學肩負起振興經濟的重擔。但經濟創新是否單靠培育科技型人才?事實上,大家可能已經注意到,創造經濟奇蹟的往往是那些勇於冒險的人。

思考現代大學意義

在西方,失敗並不可恥。正如溫斯頓 · 邱吉爾所說:成功就是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而不灰心,這就是典型的西方人對待失敗的態度。亞洲人臉皮薄,懼怕失敗的心理深植文化之中。令人驚訝的是,中國人正在打破這種傳統。那些信念堅定、敢於冒險的中國人,為國家經濟飛躍提供了動力,造就了中國相比鄰近國家的優勢。

馬雲就是這樣一位有自知之明、敢於冒險的人物。他並非技術精英,但他眼光銳利,能洞察先機,敢於憑直覺押注商機,這足以彌補其技術知識不足的短板。

如果說馬雲代表著甚麼,那他代表的就是經歷連串失敗後所取得的成功:高考兩次失利、求職處處碰壁、創業也一波三折,甚至傳聞他被哈佛大學拒絕錄取達十次之多。

很多西方人認為中國人不過是不知羞恥的抄襲者,卻忽略了中國人獨特的過人之處,那就是洞察良機的慧眼和不畏風險的雄心。中國人有膽識,適應力強,並且深諳“出奇制勝”之道。

如今全球大學排名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我們卻認為更有必要汲取古代先賢智慧,重新思考現代大學的意義。

培養學生自知自信

我們決心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自知和自信,因為這兩者才是創造力的本源,而在現代大學教育中往往被忽視。幫助人們認清自我,這一提法並不新鮮。新鮮的是,在大學教育中構建一個“生態體系”將之落實,該體系包括全面建立有益學生自我發展的書院制度。亞里士多德曾告誡我們:“認識你自己。”中國家喻戶曉的智者老子,也有一句警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學應以人為本,因此承擔著激發學生潛能的特殊使命。而要想發揮潛能,必先自知、自信。

乍看之下,認識自我的古老智慧與追求創新的時代似乎格格不入,但是我們很快就會發現,知識或許會過時,但深刻的自我認識卻將是創造力的不竭源泉。這就是古老智慧對當今的啟迪。

身處在因各種衝突而分裂的世界中,“認識自己”更是一項道德義務。寬容的態度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標誌,寬容即包容多樣性和接納差異,對待遠至中東、近在身邊的人與事,都能如此。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的人通常更能包容,鮮少與他人發生衝突。

幫助學生瞭解自己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幫助學生先瞭解自己,而非急於改變世界或者評判他人。大學應著眼於未來。智慧機器或許威脅到很多人的飯碗,但是在培養人才方面,機器永遠不能取代人類。因此有必要營造教育環境,讓學生認識自我,培養創新人才。

經過專業教育、通識教育、研習教育、社群教育而培養出的新世紀畢業生,不僅專業根基深厚,而且知識面廣博。前兩種教育是傳統的學習,而後兩種是通過實踐學習。正是因為接受了這些教育,畢業生才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發現自身的價值。大學培養學生不同於企業生產產品。大學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不是像麥當勞那樣按照標準化流程製作漢堡包。大學若不想被時代淘汰,就要培養學生立足於未來的能力,帶領他們走出熟悉的“安全區”,讓他們做好冒險的準備。

莎士比亞很早就曾斷言:性格決定命運。大學的作用在於塑造學生的性格,讓學生認識自我,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和冒險精神,從而擁抱廣闊的世界。科技時代的繁榮與古老智慧並不相悖,現代科技如能吸取先賢智慧的精粹,二者定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按:小題為編者所加)

澳門大學校長 趙偉


媒體聯繫:澳門大學傳訊部

李巧雲 電話:(853) 88228004
余偉業 電話:(853) 88224322
電郵:prs.media@um.edu.mo
澳門大學網頁:www.umac.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