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認知與腦科學研究中心助理教授伍海燕的研究團隊在催產素與社會認知大腦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為催產素如何影響個體差異提供了新的證據和相應的機制,也為未來臨床和非臨床應用催產素的研究提供啟示。研究成果被多部國際著名期刊如Human Brain Mapping接收。
催產素作為一種重要的神經肽,已被證明與社會適應、親社會行為及社會認知密切相關。在行為水準上,催產素可以調節人類對面孔、情緒等社會線索的識別和記憶能力。尤其針對面孔而言,有研究者發現催產素可以增強對於面孔刺激記憶,並且提高杏仁核對於情緒面孔的響應。另外,以往研究發現其可以促進社會連結,改善社交互動,調控社會認知過程中凸顯資訊的加工。
自我—他人區分(self-other distinction)在人們的日常社會交互和決策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在作出自我或他人相關的社會決策時,面孔是最為凸顯的刺激,人們會通過他人面孔和自我面孔的相似性來調整利他行為和相關的經濟決策。
研究團隊深入探討了催產素對個體的功能連接和行為之間關聯的影響,發現催產素會顯著增強靜息態功能連接、任務態功能連接和任務行為表現三者之間的聯繫(圖1);並進一步發現三者之間聯繫的增強可以部分解釋為催產素改變了大腦在靜息態和任務態下的功能連接,主要涉及到邊緣系統、前額葉皮層、顳極和顳頂葉交界處等區域。
該研究使用基於功能連接的預測模型(CPM)來檢驗不同狀態下的功能連接是否能夠預測任務中的行為表現(圖2),以及催產素是否能夠提高功能連接對行為表現的預測準確性,最後在全腦水準上進行了靜息態和任務態功能連接之間的相關性分析,以評估催產素對兩種狀態下的功能連接之間關係的影響。CPM可以基於功能連接預測認知行為或人格特質等,已廣泛用於全腦關聯研究(BWAS)。它經常被用來從功能連接中提取最相關的特徵來預測行為、人格特質或精神症狀的個體變異性。先前的許多研究已經證明了CPM在預測流體智力、注意力、創造能力、作弊行為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的魯棒性。
研究發現,無論是靜息態還是任務態,施加催產素的群體的CPM預測模型的正確率顯著高於施加安慰劑的群體(圖3);並且在施加催產素的群體中,靜息態和任務態功能連接之間的關聯顯著比施加安慰劑的群體更強(圖4)。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在任務態和靜息態中,CPM分類模型可以顯著區分催產素群體和安慰劑群體的功能連接,且施加催產素的群體中,大部分在CPM分類模型裡權重較大的功能連接都與行為表現顯著相關聯,而在施加安慰劑的群體中則沒有發現這種效應(圖5和圖6)。這些結果為神經肽如何導致不同水準的個體差異之間的關聯增加提供了新的證據和相應的機制,並可能啟發未來對神經肽在臨床和非臨床應用的交叉研究。
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為澳大認知與腦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生張皓銘和陳坤,其他貢獻合作者還包括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鮑進。研究得到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檔案編號:0127/2020/A3,0041/2022/A)、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檔案編號:2021A1515012509)、深港澳科技創新項目(檔案編號:SGDX2020110309280100)、澳門大學(檔案編號:SRG2020-00027-ICI,MYRG2022-00188-ICI)資助。全文可瀏覽:https://doi.org/10.1002/hbm.26498。
新聞來源:認知與腦科學研究中心 |
|
|
|
媒體聯繫: |
|
澳門大學傳訊部 |
|
|
|
李巧雲 |
電話:(853) 88228004 |
梁雄業 |
電話:(853) 88228322 |
電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