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環球法律學系主任Rostam J. Neuwirth教授研究當代全球治理議題,專注探索法律與科技和語言的關係。他的新著剖釋了AI時代帶來的挑戰,起了拋磚引玉的效果,引發跨學科、跨地域的辯證。

填補AI法律空隙

「當某天AI能完全按我們人類的方式從情感、智力和精神層面去體驗世界、與我們互動,甚至影響我們的行為時,法律上該如何監管?」這是RostamJ. Neuwirth教授多年潛心鑽研的問題。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技術發展迅速,早已超越時空界限,既可為善,亦可為惡,對監管機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Neuwirth教授表示,我們即將走進AI無所不在的未來,任何人都能輕易使用AI,但目前監管AI的法律還是圍繞數據庫、個人資料保護、自動駕駛、算法交易等方面的規定,並非專門就AI對社會帶來的整體影響而起草,因此法律需要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變革。

歐盟委員會2021年5月提出《人工智能法案》(AI Act),是全球首個AI法律框架,規管企業和政府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技術。Neuwirth教授隨即對此長達108頁的法案進行剖析,「制訂AI法案就如燙手山芋,牽涉很多深層次、法律以外的問題,例如人類認知、科學倫理等。」他指法案也將對AI產業及市場發展影響深遠。

有見及此,專注當代全球法律研究近30年的Neuwirth教授決心在法案通過前,以法律觀點分析AI應用場景的潛在風險,並把研究成果出版成書,以引起國際學術界討論。他在短短一年內完成學術專著《歐盟人工智能法案:監管潛意識人工智能系統》,2022年8月獲英國著名國際出版社Routledge出版。該專著拋磚引玉式地引起專家學者、政策制訂者、業界和公民開展一場跨學科、跨地域的辯證。

思考如何監管AI

Neuwirth教授的學術專著主要思考如何監管,甚至禁止使用控制潛意識的AI技術,這也是歐盟《AI法案》的關鍵議題之一。他指出,AI目前與腦機接口、功能磁共振成像、機器人與大數據等各項技術深度融合,已被允許通過間諜軟件進行「讀心」和「造夢工程」或透過低於感覺閾限的外界刺激,不知不覺操控人們的思想,從而干預行為。「未來的AI應用場景包羅萬象,我們要提防思想和行為被操縱,設置法律防線。」

制定AI法律框架還涉及計算機科學、神經系統科學、社會學、政治學、市場營銷和心理學等領域。Neuwirth教授撰寫學術專著期間,透過澳大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的跨學科平台與校內不同領域的專家對話,集思廣益。「我有幸在這裡從同事身上瞭解到其它領域對AI的觀點。規範AI應用領域的開發和使用無法單打獨鬥,畢竟大家都坐在同一條船上。」

挑戰法律二元論

人工智能這一概念,恰好是Neuwirth教授於其另一部學術專著《矛盾修辭時代的法律:語言、邏輯和法律之間的通感》(Routledge出版)描述的「矛盾修辭」(Oxymoron)的例子,即機器應否被視定為擁有人類智慧,這是一個邏輯自相矛盾的表述。Neuwirth教授指出,從孫子兵法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到莎士比亞的「尊貴的惡棍」,矛盾修辭是日常話語的組成部分,「然而,我們甚少察覺這些廣泛使用的修辭方式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思想。」

據Neuwirth教授的觀察,由矛盾命題組成的概念不斷繁衍,如從「發展」到「可持續發展」,即「變」與「不變」之概念同時存在。在法律領域,矛盾修辭案件(如以「真假貨Real fakes」來形容原廠夜間生產的假冒品)難以通過法律推理來明晰對立術語或概念之間的界限,因此需要尋找更適當的語言來交流資訊,使律師、其他行業人員及普羅大眾有更一致的認知,「從認知語言學上,倘若兩個相反或對立的命題能夠結合,並與現實匹配,法律就必須適應這種狀況。」他的觀點挑戰了法律傳統的二元論思想,即人們對正義與非正義、合法與非法、正確和錯誤的感知。

除了在法學、語言學上見解獨到,Neuwirth教授還對世貿組織和區域貿易法、跨國法、金磚國家商法、創意經濟中的知識產權法、全球正義與創意經濟、歐盟貿易法等深有研究,至今出版了3部專著、3部合編書籍和37篇書籍章節,以及發表了44篇學術文章,由《國際經濟法雜誌》《國際法律符號學雜誌》《歐洲發展研究雜誌》《國際文化政策雜誌》等具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刊登。

法律視野放眼世界

Neuwirth教授早於20年前在意大利歐洲大學學院攻讀博士時開始思考矛盾修飾的概念。當時他從文化產業層面探討國際貿易法的監管挑戰。成長於奧地利的Neuwirth教授自幼受當地深厚的創作文化薰陶,認為文化是精神上的滿足,產業則是物質上的追求,兩者維度不一卻被綑綁一起,這挑戰了法律在傳統上把文化與經濟視為兩個獨立領域的邏輯,這種情況在涉及國際貿易法規時尤其明顯。

Neuwirth教授在奧地利格拉茨大學求學時的法律視野已經放眼世界。他在大學本科期間到法國奧弗涅大學留學,擴寬視野,為學習環球法律奠下基礎。其後負笈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基爾大學攻讀法學碩士,鑽研當地的國際案例,其中美國訴加拿大期刊進口措施案(Canada Periodicals Case)成為他博士論文的研究案例。

學有所成後,他返回奧地利,擔任該國外交部國際法局歐洲法處的法律顧問,其後前往印度,先後於西孟加拉邦國立法學大學(NUJS)和希達亞圖拉國立法律大學(HNLU)執教,並藉此探索印度文化。2007年,Neuwirth教授加入澳大法學院,主要負責研究生課程,兼教授本科生通識課程。他經常與來自美國、法國、德國、古巴、莫桑比克、佛得角、菲律賓、中國內地和澳門等地的學生分享其成長經歷和國際觀。

「我欣賞澳大多元文化的學習環境。這裡的學生勤奮有禮、充滿好奇心、思想開放,塑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身為環球法律學系主任,Neuwirth教授強調思維格局決定學術高度,「我們要放眼世界,研究國際關注的當代法律議題。在全球化格局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文化、生態等相互依存,思考���題時更需從環球視野出發。」

培育法律專才

周遊列國大半生的Neuwirth教授在澳門定居15年後在這裡組織家庭,育有兩名子女。這些年來,Neuwirth教授一直經歷和見證著澳大和澳門的發展。

Neuwirth教授表示,澳門法律制度獨特,擁有優良的基因,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運作和發展,澳門作為一個特區既能參與世貿組織,亦可融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澳門的主要挑戰是法律框架的一致性和政策的連貫性,法律領域的教育工作者亦需要適應這種變化。」

Neuwirth教授認為,環球法律學系的內涵兼容並蓄:即在對待全球治理的問題時要多角度前瞻思考,在「矛盾修辭」無處不在的時代下,事物大都具有多面性,因此需要透過比較研究和跨學科方法,以包容方式理解和處理不同法律學科之間,乃至中國、區域和全球法律之間動態關係的變化,從而培育能貫徹法治精神、充分理解當地需求的法律專才,應對當前與未來的挑戰。

如今是迅速向前發展的時代,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Neuwirth教授相信:「法律界的前景將會更加寬廣,中國正需要一群熟悉全球環境的法律人才,我們培育的畢業生正好滿足需求。」

來源:《澳大新語》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