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密克戎BA.5肆虐全球,澳門亦深受其影響。為此,澳門大學新冠疫情研究團隊持續分析疫情發展趨勢,並根據最新疫情發展的特點提出抗疫關注重點。
研究團隊指出,澳門自6月18日發現5例陽性個案後,單日新增陽性個案持續上升,7月5日錄得最高單日新增陽性個案146例。自7月9日實施“相對靜止”管理措施以來,單日新增陽性個案呈逐漸下降趨勢,7月13日新增陽性個案29例。6月18日至7月13日期間, 本輪疫情累計1,644例陽性個案,當中超過六成人士暫無症狀,被列為無症狀感染者。基於謹慎解讀本澳疫情發展趨勢,有3點值得注意。
一、嚴守防疫原則防爆發:雖然BA.5傳播力強,然而,暫時本澳未出現如國外爆發式增長,這很大程度上源於澳門一直以來以早發現、早確診、早隔離為防疫原則的關鍵措施,再配合社會及個人層面一直堅守防控手段,均有助盡快截斷傳播鏈。
二、“相對靜止”下堅守本份:初步數據顯示,“相對靜止”管理模式下,結合多輪全民核檢、重點人群核檢、自我抗原快測、持續的流行病學調查和風險人士管控等措施多管齊下,社區感染個案逐漸減少,對此,市民以及各界參與抗疫工作的人員持續嚴守本份非常重要,必須繼續合力堅持,控制疫情。
三、全民核檢有效識別無症狀感染者:陽性個案中超過六成為無症狀感染者,能及早識別“無聲”的病毒攜帶者,對於防止進一步爆發至關重要,目前來看,多輪的全民核檢可以有效識別無症狀感染者,協助接觸者追蹤,為監控疫情和優化整體防疫策略提供客觀的動態數據。
抗疫策略必須根據最新疫情發展的特點持續作出調整。為此,研究團隊基於累計至7月13日的感染個案作進一步分析,並提出3點建議。
一、針對高風險人群的建議:本輪疫情中陽性個案最多的年齡組別包括31-40歲(431例) ,其次是41-50歲(293例),而年齡為60歲或以上的有263例,佔比超過1成6。為了建立更強的個人免疫能力,新冠疫苗接種是必要手段,特別是對於高危人群。然而,到目前為止,本澳尚沒有接種新冠疫苗約65,000人,佔本地人口約10分之一,這些人群將會承受更高和更嚴重的感染風險。故此,建議尚未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士,尤其是長者和慢性病患者,積極考慮盡快接種疫苗。
此外,按群組類別計算,住宿地點及工作地點均為陽性個案最高的群組類別,分別錄得584例及188例,按工種計算,餐飲業、保安及家務工作均為高發工種,分別錄得166例、125例及93例。對此,避免交叉感染最為關鍵,僱主應了解員工的住宿情況,盡量安排住宿於同一房間的員工於同一場所、同一區間、同一崗位工作;僱主亦應盡量安排上下班時間、辦公動線及出入口分流,並盡量避免工作人員於不同工作區域流動。
二、針對高風險地區的建議:本輪疫情中陽性個案的最高發居住地區,包括黑沙環及祐漢區(419例),其次是新橋區(238例),黑沙環新填海區(148例)及中區(117例)。按人口比例計算,黑沙環及祐漢區每1000名居民6例,新橋區及中區均為每1000名居民約5例、高士德及雅廉訪區每1000名居民約3例,其他錄得每1000名居民2例陽性個案的居住地區包括黑沙環新填海區、林茂塘區、筷子基區、荷蘭園區、沙梨頭區、大三巴區以及下環區。這些陽性個案高發區的家居及個人衛生尤為重要,一方面居民要嚴守防疫措施、做好防疫保護、盡量留家;另一方面,社會服務團體可協助主動了解該區居民的日常防疫的情況,確保衛生及防疫物資充足,提升防疫意識。
三、創建數字化防疫體系:這次疫情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鑑於病毒傳播的速度很快,更加有必要利用資訊技術加快疫情的防控,以快制快。建議借鑑相關地區應用資訊技術的經驗,並結合本澳實際,創新開發新的防疫資訊技術應用,例如基於地理位置的防疫警告推送等。通過建設數字化防疫體系,在保護民眾個人資訊的基礎上,向民眾提供獲知和主動報告疫情資訊的管道,降低政府防疫資訊成本,提高防疫反應效率。澳門大學已建立了 “新冠疫情熱點分析系統” ,市民大眾可以登入系統:degroup.cis.um.edu.mo/covid-19/了解疫情變化。
根據本澳核檢的結果,目前確診個案逐日減少,走勢趨好。但由於奧密克戎BA.5隱匿傳染性強,疫情控制尚有不確定性,因此全民必須配合遵守防疫政策,澳門才有機會回到“社區清零”。
相關內容請瀏覽:澳大新冠疫情研究團隊建議持續優化抗疫策略
新聞來源:傳訊部 | |
媒體聯繫: | |
澳門大學傳訊部 | |
李巧雲 | 電話:(853) 88228004 |
鄭家宜 | 電話:(853) 88228009 |
電郵: | prs.media@um.edu.m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