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英文系助理教授盧杰(Jeremy De Chavez)的學生很可能都會對他上課時演奏中提琴的畫面印象深刻。盧教授設法將課本知識轉化為聲音和影像,使學生更易理解。他說:「教學就是說一個好的故事,只要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就會樂此不疲地鑽研下去。」

從小鍛煉說故事的能力

盧教授在菲律賓馬尼拉長大。菲律賓自16世紀先後成為西班牙和美國的殖民地,二戰時曾被日本佔領,所以他一出生就受殖民文化影響。「我的姓氏『De Chavez』是西班牙語,名字『Jeremy』是很常見的美國人名。我的姓名是殖民主義在菲律賓的產物。」

盧杰年輕時常用英語與朋友交談,也會一起欣賞美國電影和流行音樂,「由於英語在流行文化的普及,當時我和朋友都認為說英語是一個潮流。」熱愛英語的盧杰開始愛上英語文學,尤其是愛倫坡等作家的著作,特別是其小說《亞瑟戈登皮姆的故事》。

盧杰讀中學時,常常在下課後等車回家時看英語小說。他的英文老師Salve Regalado見他喜愛閱讀,經常午後找盧杰介紹書中內容。盧杰小時候以為Regalado老師純粹想和他聊天,長大後才發現老師用心良苦:「我向老師分享故事時會觀察她的表情,當我感到她不太感興趣時,就會講快些或直接跳到精彩的情節。我也會調整語調,當老師看來興致勃勃時,我會多花心思敘述她感興趣的地方,讓她聽得更津津有味。其實,我那時就是在學習講好一個故事。」

盧杰受Regalado老師啟發立志從教。他於菲律賓大學修讀英國文學,其後往新加坡國立大學讀碩士,再到加拿大皇后大學攻讀博士,畢業後曾在加拿大皇后大學及威爾弗里德勞雷爾大學任教。他後來回到菲律賓,在德拉薩爾大學任教,2018年加入澳大英文系。

卓越教學獲認可

盧教授嘗試用多種教學方法令學生更投入和享受學習。「我努力把課室變成一個接納好奇心的地方。我也建議人文學科的教育者努力提升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憑著傑出的教學表現,盧教授獲大學頒發2020/2021學年卓越教學奬,他得悉獲奬時既驚又喜:「這個獎讓我感到澳大非常重視人文社科的價值。」

英文系的課程聚焦於英語在文學、語言和跨文化交流中作為全球媒介的歷史作用和當下的角色。盧教授說:「我們幫助學生提升英語能力,也注重培養創造性思考和反思性思維等素養,使學生得以面對目前和未來的挑戰,不斷探索自我。」

鼓勵學生發揮好奇心

「如要用一個詞來概括我的教學理念,那必定是『好奇心』。」盧教授的學生都能感到他對教學抱有極大熱誠。他授課時抑揚頓挫,有如講述生動有趣的故事,吸引學生聽課。他說:「我常常思考如何將講故事的技巧融入到教案,確保課程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使他們專注。」

盧教授認為,好奇心在學習過程中十分重要,這源於他自身的經歷。1993年電影《侏羅紀公園》上映時,他只有十多歲,被電影裡的恐龍深深吸引,放學後時常到圖書館翻閱與恐龍有關的書籍。「電影啟發了我對恐龍的熱情。我對與恐龍有關的事都十分好奇。好奇心推動我不斷學習。」

在盧教授小時候,父母鼓勵他學中文,於是他修讀了一個中文課程,老師以其英文名諧音為他取了中文名「盧杰」。當時他覺得中文十分難學,沒多久就放棄學習。他來到澳門後,日常不時接觸到中文,使他決心到澳大孔子學院學中文。他在2019/2020年度孔子學院的畢業禮上朗誦了李白的《將進酒》。好奇心引領盧教授進入中國文學的世界,他這股學習精神也影響了學生。

情感理論與全球英語文學

盧教授的研究及教學以情感理論、後殖民研究、全球英語文學、批判/文化理論為主。他認為情感在文學研究扮演重要角色:「一些文學評論者曾認為,讀者對作品的感受與如何闡釋作品無關。他們相信情感對文學解釋無足輕重,甚至會帶來阻礙,這種觀點常被稱為『感受謬見』。相反,情感理論挑戰這觀點,主張情感在文學研究佔有十分重要的角色。」

盧教授研究的文學作品大多出自後殖民地時期的作家,內容圍繞殖民主義如何改變他們國家的文化面貌、經濟和政治。情感理論者面對這些作品時,主要研究當中的憤怒、恐懼、抑鬱等負面情感。他的新作《正向影響及後殖民評論》則聚焦正面情感,因為他認為積極的情感對於想像未來的可能性也是至關重要。

除了情感理論,盧教授也致力研究菲律賓哥德式文學。他很慶幸在澳大得到很多造詣精湛的學者指導。「我相信澳大是全球研究哥德式文學最佳的地方之一。大學在這個領域匯聚了很多優秀學者,包括Bill Hughes、Matthew Gibson、Nick Groom和Damian Shaw等教授。在他們指導下,我相信自己可以在菲律賓哥德式文學領域成為更成功的學者。」受這些同僚啟發,盧教授正在編輯《Archipelagothic: Studies in the Philippine Gothic》,這將會是首本關於菲律賓哥德式文學的專著,預計2022年9月出版。

以音樂拓展學生思維

盧教授主要任教本科課程「文學批評導論」及研究生課程「批判性閱讀」。他講授英文詩時,有時會以音樂為輔助,例如在課室演奏中提琴。「聽音樂時,我們瞬間就知道自己喜不喜歡樂曲,可見音樂是最易『入口』的藝術方式之一。不同類型的藝術能互相闡述,所以我嘗試以音樂連結文學。」

盧教授還講授通識課程「言辭與創意:面向國際讀者的英文寫作」和「性與藝術」。他曾在「性與藝術」的一節課演奏一段巴赫的《G大調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薩拉班德),請學生嘗試理解樂章中抒發的情感,「我希望以藝術引領學生學習跳出傳統思維的框架。」

 
來源:《澳大新語》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