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澳門大學校友參與中國與葡語國家的經貿合作。澳大張崑崙書院捐贈人、創業從商近30年的張樂田校友就是先驅之一,他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推動葡萄牙企業到內地投資。他應學生事務部、校友及發展辦公室邀請返回母校,以「我是中葡良好關係的見證及受惠者」為題跟學生分享其創業經驗,並鼓勵學生把握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平台的優勢,開啟創業之路。
從初次失敗汲取經驗
張樂田先生早期在澳門海星中學初步學習葡語基礎課。1986年,他入讀澳大前身東亞大學的預科課程,1987年進入本科學院學習工商管理專業。他說:「在東亞大學,我還遇過幾位講葡語的老師,與他們交流時加深了對葡語和葡萄牙文化的瞭解。」
張樂田先生其後赴澳洲和葡萄牙升學,1990年代初回到澳門從商。「當時中葡兩國政府積極推動雙方貿易,加上內地經濟火熱,許多葡萄牙企業有意投資內地,我於是嘗試引領一名葡萄牙企業家到廣東中山開設水泥製品廠。」不過,這次投資以失敗告終,他的合作夥伴損失了100萬美元,自己也虧損了10萬美元。「那時我非常心痛,但也學到教訓。那次失敗其中最大原因是我們沒有關注土地物權,令項目因法律問題無法推進。往後我每次投資時,都會重視法律權益的歸屬。」
成功推動葡企投資內地
1993年,葡萄牙企業IPC公司在時任中國駐葡萄牙大使引薦下,到內地投資鐵路水泥枕木生產工廠及投資達二億美元的高標號水泥廠,張樂田先生邀請該公司的主席高丁玉到江門考察及研究其投資可行性並很快簽訂合作備忘錄,還趁葡萄牙總理施華高訪華時舉行新聞發佈會,當時張樂田先生偶然地為出席發佈會的葡萄牙經濟部長做即時傳譯,從此開展了協調及推動中葡兩國企業合作的職業生涯。
在投資籌備初期,葡方打算把在非洲的投資模式及經驗照樣搬到內地,大家都以為一切很順利,張樂田先生當時也以為成功在望,卻發現因為投資的項目投資金額達兩億美元,金額龐大,要經我國國家計劃委員會批准立項才能開展,「當時大家認為,要經國家立項的難度不下於攀登珠峰,那時候的心情就好像以為已經跑完兩百米短跑,衝線時才知道原來自己在跑馬拉松的賽事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個過程,正是體驗了兩國企業家對內地投資制度的理解有差異之處。
不過,張樂田先生沒有因此意志消沉,而是遵循國家的制度,一步一步地用了近四年時間積極到內地各級地方政府和各部委來回協商。他說:「由市的科級到國家部委級我都親自溝通,花了四年終於在澳門回歸前夕及乘着澳門回歸的良好中葡關係之際,完成國家立項及融資安排,包括取得葡國對華優惠貸款,以及享受內地特殊批准的免稅優惠政策。期間中國銀行給予了融資支持,意向性同意項目使用葡對華優惠貸款,展現中國對葡萄牙企業的善意支持。」
鼓勵學生認識葡語國家
過去20多年來,張先生在建築、酒店等行業卓有成就。在職時攻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法博士學位,並在2013年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工商功績勳章」。他深信,中國與葡語國家商業合作潛力巨大,澳門及內地年輕人可以深入參與其中。
張樂田在講座上還說,澳門有不少葡語國家人士居住,澳大學生可從他們身上多瞭解葡語國家。「葡語國家總人口約三億,在經貿方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潛力無限。同學們如果深入瞭解這些國家的文化,尤其是在會計、法律等專業知識發展所長,相信可以扮演澳門的橋樑角色,走出跨國的創業之路。」
來源:《澳大人》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