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大學多元的學術環境中,教授們不僅致力走在學術前沿,有的更將自身的研究成果和經歷作為課堂教學資源,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今期《澳大人》走進三個不同的學科領域,看看教授們如何將其研究融入教學,通過生動案例促進學生理解知識,分享實用策略提升教學效能,以及藉由論文研讀課培養學術新人,充分展現教研相長的優勢。
讓抽象理論觸手可及
「磁電學」是許多高新科技的基礎,從手機芯片、醫院的MRI掃描儀,都離不開磁電學原理。澳大應用物理及化學系的本科課程自2019年課程推出以來,亦將「磁電學」列為大一必修科,並一直由周冰樸教授授課。他形容這門課就像「科技世界的說明書」,幫助學生理解許多日常科技背後的原理。
然而,「磁電學」的學習難度不容小覷,學生需要理解「看不見」的電磁場互動,還要融合物理、材料科學和化學等知識。面對這一挑戰,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副教授周冰樸將其於柔性穿戴式感測器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轉化為生動教學案例,使晦澀、抽象的理論具體化。
課堂上,他展示團隊開發的「電子皮膚」和「仿生指尖感測器」,令理論知識瞬間有了實在的載體。以磁通量變化為例,學生通過觀察以磁電原理製成的傳感器在實際應用中的表現,直觀理解磁通量的概念。他還引導學生以科研視覺,探究經典理論的現代應用可能,讓學生學會在經典與現代之間搭建起創新橋樑。
藉研究成果,周教授亦將材料科學、生物模擬等跨領域知識引入課堂,拓展物理學的應用邊界。探究傳感器的材料特性時,兼具磁性和電性的原理為學生揭開了微觀世界的奧秘;分析仿生指尖感測器時,生物模擬知識開啟了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新認知,學生的學科交叉視野變得更加廣闊。
「能將自己的研究分享給學生是很幸運的事。」周教授說。2023年,首屆應用物理及化學系本科生已順利畢業,有的赴歐美、新加坡深造,有的留在澳大攻讀創新材料碩士,各自奔赴前程。目前,他的團隊正持續探索「磁—力—電」耦合傳感的新方向,透過課堂與實驗室緊密結合的模式,為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培育新一代人才。
提升教學效能的實用策略
在當今的教育發展中,將研究成果系統性地融入師範課程,對培養高素質教師意義重大。這不僅能讓課程内容緊貼前沿,還能讓師範生學會基於實證進行教學決策。在澳大教育學院,不少教授正在積極探索,嘗試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學,為師範教育帶來新活力。
教育學院助理教授林立甲正在「教學技術」課程中,努力踐行「研究引領教學」的理念。這位畢業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育科技專業的學者,有著紮實的學術背景,他把多篇發表於SSCI期刊有關認知負荷、多媒體學習、個性化教學的研究論文內容,轉化為課堂上實用又生動的教學模塊,融入師範培養體系。
例如,林教授經研究提出了「興趣連結教學法」。他發現,當教學內容與學生個人興趣產生連結時,課堂參與度顯著提升。他啟發師範生思考,「若您將來的學生熱愛音樂,能否透過聲波原理來分析吉他音頻,引導他們探索喜愛的音樂世界?」這種「興趣連結教學法」,既是他的研究重點,也是他在課堂上向師範生傳授提升教學效能的關鍵策略。
在數字閱讀(Digital Reading)能力培養方面,林教授研究發現,學生要是進行沒有引導的網絡搜索,他的深度閱讀能力會大幅下降。對此,林教授分享一套實用策略,幫助學生建立有效的數字閱讀習慣:閱讀前設定目標,明確要從文本中找出的主要論點;閱讀中自我檢查,反思是否理解當前的閱讀內容;閱讀後總結,用一句話精準概括作者的核心觀點。他叮囑師範生:「作為教師,既要幫助學生在數字浪潮中保持清醒,擁抱科技帶來的可能性,也要鍛鍊學生深度思考的能力。」
最近,林立甲教授憑藉其卓越研究成果獲頒教育學院學術研究獎。他分享道,「我堅信教育研究的價值在於落地課堂。將研究成果融入教學,是希望讓師範生們明白,教學是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的。」
為學子點亮學術明燈
在研究生培養階段,學術研究是學習的核心。對於研究生而言,掌握系統的研究方法、養成嚴謹的學術態度,這關乎他們能否在學術道路上穩健起步;拓展學術視野同樣不可或缺,惟有博採眾長,才能讓自己的研究厚積薄發。基於這樣的需求,將前沿科研成果轉化為研究生的教學內容尤為重要,成為啟發學生研究思路的關鍵。
人文學院副教授王思豪積極投身教研育人,為中國文學這一傳統學科的研究生教育貢獻力量。這位來自安徽桐城的學者,承襲了「桐城派」學術傳統,專注研究古代賦體文學與《紅樓夢》。在教學中,他善於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使研究生在掌握經典的同時,及時了解學術動態。
在「中國古代文體專題」課堂中,王教授帶領研究生研讀其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的論文〈中國古典文學的「賦史」傳統〉。研究從歷史的維度切入,梳理了「賦史」從萌發、理論意識形成到文體正式確立的完整歷程,並系統歸納了歷代敘寫傳統的特徵。通過與研究生們分享論文從選題、寫作到發表的過程,包括與編輯的多次修改、回應不同領域專家的審查意見等,讓學生們深刻體會學術研究的嚴謹性。王教授認為,此舉能將研究與教學相連結,縮短研究前沿與教學內容的距離;二是培養學生的學術思維,通過分析論文的研究方法與論證過程,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他特別注重學術傳承與創新發展的結合。作為中國辭賦學會會長、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許結的弟子,他充分利用師門資源,將許教授的重要學術觀點和同門的相關研究成果融入教學內容,讓學生接觸多元的學術觀點,建立更開闊的學術認知。
王思豪教授的論文研讀課可謂獨樹一幟,他的教學方法不僅傳授知識,更著重培養學術眼光與研究能力,為青年學子的學術之路點亮明燈。
踐行教研相長
從物理化學實驗室、師範課堂,到中國傳統文學研究,澳大學者正以實踐證明教研融合的多元價值。這種教研相長的模式不僅使知識傳遞效率提升,更能讓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緊貼學科發展,又使學生接觸到前沿的學術養分,最終實現研究反哺教學,深化學生學習成效。
文:余偉業,校園記者何彥霖、陳昕劼
圖:余偉業,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編:樊越欣
來源:《澳大人》第1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