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歷史超過40年的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歷史系講座教授王笛認為:「澳門是一座中西文化融匯的歷史小城,澳大也因此具有中西多元的環境,利於歷史學者在此展開研究。」王教授的研究目光聚焦於小人物的日常,在澳門生活了六年的他,如何在這片中西文化融合的土壤裡結出新的研究果實?
研究小人物的日常
王笛教授出身於成都,197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四川大學歷史系,1985年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1991年赴美,到美國密歇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做訪問學者,1998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完成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得克薩斯A&M大學歷史系教授,旅美中國歷史學會前會長。2015年到澳大任教,出任歷史系主任至2021年8月。
王笛教授上世紀90年代赴美攻讀博士學位後,便將研究的目光聚焦於小人物的日常。王教授的「微觀史學」引人入勝,他把目光放在平民的街頭話語和公共空間,而日常生活、社會變化和經濟收支等都成為載體,呈現城市的熱鬧滄桑以至到國家的興亡衰落,並把人民和國家的命脈連繫起來。
在澳門做歷史研究
王笛來到澳大後,研究成果豐碩,他歸功於澳大的國際化辦學體以及中西多元的校園文化,「澳門是一座擁有400多年中西文化歷史背景的城市,也是一座連結中外的橋樑城市。澳大作為澳門唯一一所國際化綜合性公立大學,她本身就具備很好的先天優勢,十分適合歷史學者在這裡做研究。」
他說:「在美國大學任教的17年間,我只出了兩本英文著作,因為受地理環境所限,收集資料和題目都很困難。但來到澳大後,很多之前想到的題目都變得有可能,5年間我除了出了六本中文和英文著作外,還發表了5篇英文論文、16篇中文論文,這是我30年來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收成。」
他在澳大這幾年,先後出版的兩本重要著作《袍哥:1940年代的川西鄉村暴力與秩序》及《茶館: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與復興》在社會上引起極大迴響,前者獲中國留美歷史學會最佳學術成果獎(2018年)以及中國會黨史研究會2018年最佳著作獎,並在多個圖書榜中榮登2018年十大好書,後者獲得美國城市史學會最佳著作獎。另外在《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記憶》及《顯微鏡下的成都》兩本著作中,王教授研究一般市民大眾的生活變化,特別是社會巨大的變遷下如何影響每一個階層的體制和習慣。前者獲得《封面新聞》「名人堂2019年十大非虛構」書單。另外王笛教授還獲得「名人堂2019年度十大作家」。
研究歷史要有探索的精神
對於歷史研究,王教授認為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王教授憶述有一次發現了一批珍貴的手抄本,幾番轉折,最後利用研究經費購買了這批手抄本的掃描件,「歷史研究必須要仔細去尋找線索,若過程中發現任何蛛絲馬跡,就得去跟蹤,而且馬上去到當地,若果資料不見了,那麼線索就中斷了。有了資料才能為歷史的寫作提供依據,沒有資料就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王教授認為,研究歷史還要有批判精神,「就像把歷史的塵埃拂去找出真實,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為你要從中分析和發現甚麼是真實的歷史,真正有價值的思想在哪裡。作為歷史研究學者,堅持收集資料,對資料作批判,才會產出高品質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