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澳門人文社科教育論壇於2024 年12月14日在澳門大學舉行,齊聚澳門各界的教育工作者,圍繞“澳門《中國語文》教材與教法”展開探討,推動澳門基礎語文教育的教材精進、教法創新。
澳大人文學院副院長張健致辭表示,語文作為一國文化的核心載體,對於建構澳門學子的文化、民族與國家認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首過往,澳門《中國語文》教育成績斐然,教材編寫愈發體系化、多元化,融入本土風情與時代脈搏,教學模式也從傳統講授向情境、探究、合作等多元方式變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新挑戰與新機遇接踵而至,他期望論壇能夠廣聚各方智慧,為基礎語文教育闢出新徑。
出席論壇的嘉賓涵蓋學界、教育管理部門、學校等多個領域。其中澳大人文學院榮休教授李觀鼎以“踐行《新課標》用好‘新教材’”為題作主題演講,指出自 2021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攜手廣東教育出版社推出澳門中小學語文“新教材”,並於2022 年國家教育部頒佈《新課標》以來,二者的深度融合與落地實踐成為教育改革攻堅重點。他分享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 的特質,深入剖析 “人文性” 根源,從傳統文化 “天文”、“人文” 的對應中萃取人文精神內涵,即對人的全方位關懷,將其融入語文課程,便能為學生全面成長築牢根基。他又指聚焦 “核心素養”,涵蓋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維度,是語文課程育人的核心指向。
談及“新教材”亮點,李觀鼎提出兩大關鍵轉變,一是單元教學對單篇教學的革新,即以核心概念串聯,兼顧單篇個性與關聯,借單篇整合深化知識內涵,便能助力學生讀寫進階;二是以閱讀教學取代講授教學的轉型,稱閱讀能力是自學之基,關乎全科學習與綜合素養的提升。面對“新教材”閱讀要求升級,他認為教師當着力喚醒學生主體意識,助力其掙脫傳統閱讀束縛,變身文本互動主角;充分尊重學生閱讀自主性,依循閱讀個性化本質因材施教;教師需找準自身多元角色,作為組織者精心佈局教學環境,作為推動者全程引導激勵,作為參與者平等融入閱讀進程,融入啟發思考元素,規避灌輸弊端。同時,老師亦需兼顧培養學生的多維度閱讀能力,權衡知識與能力關係,以實踐為導向,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主題交流討論環節由澳大人文學院助理教授邵朝陽主持。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培正中學、濠江中學、勞校中學等管理層、語文科組長和語文老師分享教材運用與教學方法的切身感悟,教學中的疑難困惑,以及教學創新的實戰經驗。李觀鼎對討論予以高度肯定。
邵朝陽總結點明了提升澳門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水準三大要點:政府主導統籌,吸納骨幹教師參與教材教法精研,開展系統教師培訓賦能;學校擔起全盤規劃重任,協同各學段、單元教學節奏;教師個體須積極奮進,持續提升語文素養。澳大教育學院院長范良火等亦對論壇研討成果給予高度肯定,寄語參會人員將智慧成果帶回校園、融入日常教學,持續為澳門語文教育注入活力,推動澳門人文社科教育邁向更高峰。
新聞來源:人文學院 | |
媒體聯繫: | |
澳門大學傳訊部 | |
李巧雲 | 電話:(853) 88228004 |
梁雄業 | 電話:(853) 88228322 |
電郵: | prs.media@um.edu.m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