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校園綠草如茵,小橋流水,是師生們潛心學術的理想園地。他們的教學生活、互動和共同經歷,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動人故事,並反映在校園不同角落的設計創作當中。今期《澳大人》從校園裡別具一格的設計中,尋找校友成長的足跡,以及引起師生共鳴的回憶。
記錄對澳大的印象與情感
從清晨起川流不息的Hi-Bye橋、讀書聲此起彼落的學院大樓、黃昏仍見學子埋首閱讀的圖書館,都是澳大學習生活中的一些畫面。這一幕幕的校園景致,吸引了許多美術大師到澳大取景作畫,如澳門著名畫家廖文暢、潘錦霞、蔡國傑等  ,亦有校友憑畫寄意,感謝母校的培育。他們筆下的澳大,不僅是一幅畫作,有的更製作成澳大紀念品,讓師生、訪客把澳大之美帶回家。
英文系校友、本地插畫師洋小漫創作的插畫系列書籤正是其中一個例子。她在澳大畢業後進軍藝術領域,她的作品更在2019年斬獲「世界插畫大獎」廣告插畫類新銳首獎,同年她的一幅以澳大校園生活為素材的畫作在英國倫敦展出。2020年  ,她以「在澳大一天的時光」為題,為大學創作了插畫系列的書籤,以刻劃大學生活的片段,深受師生、大眾歡迎。她說:「那些回不去的校園時光,總是最真挚的。」
從洋小漫筆下的系列書籤,可以看到澳大大學生活的日常:師生在校友大道的來去匆匆,教學樓裡的繁忙學習,湖邊小歇,漫步連廊,在書院與同窗小聚,再到圖書館自習。這些平凡的畫面還暗藏「彩蛋」,「我還特意把校園裡常出現的小貓、小龜加進畫中,牠們就像陪伴大家成長的朋友。」
無論是美術大師抑或校友,他們描繪的校園景致,都反映其對澳大的印象與情感。洋小漫說:「我希望當大家看到書籤時,一種熟悉的親切感能湧上心頭。這些插畫不僅是我與朋友們在這裡成長的記錄,更是展現澳大學生的小日子。」
堅持大愛的信念
宏觀而言,設計可視為一種精神的傳承,如國旗、國徽、區旗、區徽背後的象徵意義。在澳大校園的西面,林立一座座以橙色外牆為基調的書院建築群,而在十所書院的大堂裡,掛著各自的、設計獨特的院徽,承載著每一所書院的育人理念,也體現了書院獨特的社群教育特色。
在書院裡,還藏著許多有趣的設計,當中不乏學生發揮創意的產物,如曹光彪書院義教團團徽。「這個Logo是由貓頭鷹和書本組成,聰明的貓頭鷹代表參與義教團的每一位成員,而書本是知識的分享。」教育學院校友鄭詩敏介紹說,她是第三任團長,團徽也是由她設計的。「此設計寄語隊員學以致用,分擔山區教師的工作,提升留守學童的學習興趣。」
「義教團Logo的設計信念很有愛。」現任團長官穎鳴說。她是心理學系的二年級生,並展示印有團徽和自己名字的義教證。「這一張證是一份歸屬感,當初設計的時候,特別在團員的名字上留了一些空間,只要參與一次義教,就能在名字的空間貼上一顆星星。我們曹光彪書院的劉潤東院長擁有最多星星,因為他從計劃開始至今,每一次都和團員一起去參與義教。」
官穎鳴說:「星星的數目只是其次,每次義教都是一次教學提升的經驗,加深了我們對留守兒童的學習需要的認識。當中與他們相處的過程是最珍貴的。」
有看到Uncle Charlie嗎?
象徵多元文化特色的設計,不時在澳大的學術活動、工作坊中出現。大學作為知識傳播和創新的平台,致力構建多元文化共融的學術氛圍,鼓勵師生探索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因此,學院團隊在籌劃國際性的學術活動時,不僅著重活動本身的主題性,也從宣傳設計的創作上,反映多元文化的學術特色。
在人文學院裡,居住著一位博學多聞Uncle Charlie,他是擁抱世界文化的「親善大使」吉祥物,凡是節慶時節都見到他的身影。他的設計可愛風趣,每次出場都會引起哄動。在澳大開放日,無論是大人或小朋友都會想與Uncle Charlie合照一張;在澳大語言文化日,他甚至獲邀擔任剪彩嘉賓,並與觀眾同樂,一起欣賞師生呈獻的文化匯演。
Uncle Charlie也是有故事的「人」。他頭戴一頂人文藝術的帽子,胸前扣上澳大襟章,並掛上一條滿載各國襟章的肩帶。作為一名語言學家,他熱愛人文藝術,踏上探索文化之旅,了解世界各國的人文氣息。
「Uncle Charlie樂觀積極,在每一場文化慶典中,向學生傳遞多元文化的價值觀。」人文學院副院長李德鳳教授說。「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更要突顯人文力量,更好地展現語言文化的永恆魅力。在人文學院裡,Uncle Charlie就如一位朋友,時常陪伴在我們的身邊,提醒人們跨越文化的界限,學習和欣賞不同文化的美。」
未來的期許
在澳大校園裡,一些設計更是一種對未來的期許。如獨具匠心的校徽,當中除了大學校名外,還有寓意連接東西方文化的大橋,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以及「仁、義、禮、知、信」的美德典範等;又如矗立於蓮花廣場的「博雅之璧」雕塑,由國家教育部贈送予澳大,期望大學培育「大博」、「大雅」之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最近,三個以University of Macau為設計核心的文字裝置,分別設於大學圖書館廣場、湖畔和草坪上  ,格外醒目,也成為了師生、大眾新的打卡點。此為大學最新的設計之一,由傳訊部設計和製作,其中兩個裝置以書本來承托University一詞  ,象徵澳大是知識的殿堂,藉以鼓勵師生潛心學術。
「我們希望透過設計各類大學宣傳品,向大學師生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傳達大學的寄語。」傳訊總監張惠琴博士如是說。她舉例指出,只要是師生訪客所到之處,無論是校園裡的燈柱旗、路旁的燈箱、校園裡的電視  ,也會常常在設計上融入大學的理念。
張博士說:「師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這些燈柱旗,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的文化和精神逐漸深入人心,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而訪客初到澳大,大學的第一印象就更加重要。因此,大學的設計不僅僅是創造『美』而已,更需要成為一種文化傳遞,向外傳播大學的育人理念和期許。」
潤物細無聲
每一個動人的設計,背後總有一個體現價值觀的故事和信念,讓觀者產生共鳴。當走在澳大校園裡,這些設計就如文化象徵的符號,不僅表達著對澳大人的期許,還潤物細無聲,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學生成長。
文:余偉業
圖:編採部,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人》第1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