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校園裡,或許曾偶遇上一對雙生花——張曉柔和張曉儀兩姊妹,當二人換上中國古典舞衣,在書院舞台上翩翩起舞,動作如影隨形、柔和一致,美感成雙;而當穿上日常衣著,走進所屬學院上課,身邊竟沒有同學能即時察覺她倆是雙生兒。兩姊妹笑言,是自從升讀澳大後,她們才看起來「似」但又「不太似」,如今更即將分道揚鑣,各奔前程。
兩朵即將綻放的花
立秋的陽光灑在翻飛的裙擺上,姐姐曉柔和妹妹曉儀舞動於光影交錯中,有如晨曦的雙生花。
在紹邦書院的舞蹈室,她倆正為《澳大人》拍攝封面照。剛從國外當交換生回來的她們,雖然整個學期專注學習而疏於練舞,但並不影響二人投入狀態,馬上配合攝影師的鏡頭舞動起來。二人身姿輕盈,宛如兩片雲彩,而優雅的動作更如流水般柔和,舉手投足間,流露著韻律的美感。
也許,你曾在某時、某地與她們相遇,在澳大書院晚宴的舞蹈演出、她倆籌備的舞蹈工作坊,或在國際青年舞蹈節、中國國際青年藝術周、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澳門政府總部和立法會開放日等,與大眾一起欣賞她們台上展現的中國古典舞之美。
在老師和同學的心目中,曉柔和曉儀是品學兼優、上進的姊妹花:加入澳大舞蹈隊,延續興趣;學術專業上,不斷追求進步;在書院裡,做好「學姐」角色,關顧學弟妹的學習生活;並憑著自身努力,進入澳大榮譽學院,銳意成為明日領袖。
今學年升上大四的曉柔和曉儀,期望畢業時像一朵盛放的向日葵,並說:「大學時光匆匆就過,我們這幾年努力善用大學各種資源,為今後探索人生不同可能做好準備。」
貌似神不似的雙生花
若拿起她們中學時期的合影比對,不難發現這對雙生花的容貌如今卻沒那麼像,而這個變化可以說是來了澳大才開始出現。
二人回想起最初報考澳大時,就因為相似的臉蛋發生了一件趣事:面試當天,姐姐比妹妹先進場面試,隔了好一陣子才輪到妹妹,當考官看到妹妹馬上忍不住問,「你剛剛不是已經面試了嗎?怎麽又進來一次?」這件趣事她們至今仍記憶猶新,有時還拿來說笑,「原來我們也曾經長得這麼像。」
兩姊妹從小朝夕相處,上課排舞、起居作息總是形影不離,直至升上澳大,獲不同專業錄取後,這生活模式徹底改變。首先,學業上各有各忙:姐姐曉柔從「商」,攻讀企業財務監控,掌握會計學和知識,熟悉企業結構和商業環境;妹妹曉儀從「政」,攻讀公共行政,了解政策制定和評估,以及公共管理的理論、歷史演變和現實挑戰。
其次,大三時兩姊妹透過榮譽學院到海外當交換生,為期半年,姐姐赴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大學,妹妹往英國倫敦瑪麗皇后大學。回澳後,她們的分享截然不同,姐姐在當地有如「社牛」,結識不少新朋友,並一起表演印度舞;妹妹則較內斂,溫文爾雅,在英國及周邊國家開啟獨自旅行模式,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經過這幾年澳大舞台的洗禮,如今張氏這對雙生花神態上又的確不太像。
就是「不走直路」
從小到大,她們倆都很有主見,清楚自己需要甚麼。小學時,出於對武術的欣賞,開始習武,整天舞刀弄槍,最終一人各自精通三種兵器。升中之際,因為愛上中國舞的古典美,毅然棄武從舞,決定入讀澳門演藝學院舞蹈學校,幸好父母對此表示支持,而她們也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任,從一而終堅持練舞,同時還不荒廢學業。
到了升大之時,當父母以為她們會投考與舞蹈、藝術相關的高校時,二人又一改常態,決定給自己發掘其他潛能的機會,儘管升大後仍繼續練舞,並於大一時考到北京舞蹈學院中國舞等級考試教師資格證 3 級。她倆認為在澳大可以開闢新的天地,挑戰舞蹈以外的賽道,給夢想實踐多一個選擇。時光荏苒,如今她們無悔當初的升學抉擇,也在大學探索到新的自我,也拓展了國際視野。
直路易走,卻無挑戰可言,誠如美國詩人Robert Frost在《未選擇的道路》詩作中提到,面對叢林中兩條分叉的路口,人們大多會選擇走一眼就能看到終點的小路,而不會選擇迂迴曲折、人跡稀少、荊棘滿途的小徑,而這倆姊妹就跟詩人一樣,有勇氣選擇後者,享受沿途不一樣的風景。
修來了一個「韌」字
姊妹倆紥實的舞蹈功底,歸功於中學時期在澳門演藝學院的日夜排練,而按常理,她們的中英數理應不太佔優勢,但偏偏她倆卻獲頒教青局的蓮花獎學金,並考進澳大。因為從小練舞,讓她們修來了一個「韌」字,不僅指身體上的柔韌度,還有心理素質的堅韌性。
中學時期,她們已習慣了朝八晚九的學習生活,每當晚上七時放學後,大多同學選擇回家時,她們都會留下來繼續練舞,「如果練不好、忘了舞步,那就做好第二天挨駡的準備吧。」
如此忙碌的中學生涯,艱辛到有時父母都於心不忍,勸她們不如放棄,但每次都咬緊牙關,睡一覺翌日又充滿能量復活。乃至升學澳大後,她們倆把這份堅韌繼續沿用於學業上,不浪費在大學的一分一秒。她們一早便計劃好大三要到海外交流,於是在大二時就修多四科,一口氣一個學期修八門科目,並跟著教授學做研究,而且是書院英語桌學生領袖。此外,姐姐還全科通過了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的專業資格考試,而妹妹在書院還擔任RCAT講師,負責R語言的教學。
別看兩姊妹在書院教學弟妹英文,就錯覺以為她們英文一直這麼好,曉儀坦言她也下了一番苦功,「剛進澳大時英文一般,還要去澳大英語中心修讀EELC1011入門課。」為了適應澳大的全英教學、爭取大學交換的機會,她們倆拼全力提升英語能力,但凡有空就用手機聽英語廣播,或背誦單詞,或參加書院的英語桌,累了就看美劇當作休息。
曉儀說:「時間很寶貴,我們倆姊妹很清楚自己的目標,雖然時間表密密麻麻,但還是能喘上一口氣的。」
在無形牽絆下各自前進
旁人眼中,雙生兒就是做甚麼都要粘在一起,但對張氏姊妹花而言,並不是這一回事,尤其升讀澳大後,她們的人生軌道各自邁進了新方向。上學期更各自到不同國家當交換生,暑假時又到不同企業實習,彼此別離長達八個月之久,但不影響兩姊妹之間的情感牽絆,而是讓她們做人處世更成熟,擁有更多不一樣的經歷與對方分享。
經過這幾年的大學生活,曉柔和曉儀不僅對自我有更深入的認識,而且未來的發展路向和定位也逐漸清晰起來。在未來的人生旅程上,她們始終有著彼此的身影和聲音,但不一定走同一條路,而這也是她們的共識。
她們說:「人生的道路並不像電腦操作般簡單,按『複製』和『貼上』就行,即使在澳大同一個學習空間,也會有不同的人生際遇,走進不同的發展路向。『我的人生我作主』,即使雙生兒也不例外。」
文:余偉業、校園記者董樂萱
圖:何杰平,部份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人》第1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