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八月巴黎奧運,掀起一輪運動熱潮,這股運動風也席捲澳門大學,師生們都動起來,在繁忙生活中不忘運動。今期《澳大人》探討大學如何構建健康的體育氛圍,傳遞運動精神。
運動足跡遍佈校園角落
對於運動員來說,場上一分鐘,場下十年功,不論是準備奧運,還是各項運動競賽項目亦如是。澳大運動員也不例外,在大學各個運動場內,從早到晚都能看到他們善用課餘時間鍛煉,爭分奪秒備戰。炎炎夏日,在澳大游泳館,健碩的校隊泳將認真練習每一個環節,不停來回游泳,鍛煉核心肌肉群,以增強爆發力和持久力,力求突破自我,追求更好的成績。
除了在體育館能看到校隊訓練外,也可在書院看到運動員的蹤影。每間書院都內設專門的體育設施,如乒乓球枱、健身室,鼓勵學生把運動融入日常。澳大每年舉辦「十大書院聯會(CICA)院長杯賽」,而在眾多的競賽項目當中,最備受矚目的是啦啦隊比賽。修讀心理學的袁梓軒,是何鴻燊東亞書院的啦啦隊隊長,該隊在今年的賽事中奪得冠軍。「其中的一個金字塔組合舞蹈動作,是需要大量的訓練來磨合,而當我們一班人共同努力奮鬥,這份感覺很棒。」
在澳大,學生可按自己的運動喜好,參與大學不同的運動屬會,如射箭學會、合球會、攀登會等, 與志同道合的同學一齊訓練。其中,壁球會集結兩百多學生會員,每週有固定的訓練時間,還設有面向初學者的壁球體驗班。體育教學及運動碩士生盧民浩是壁球會前會長,曾舉辦很多普及壁球的活動。他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希望讓同學感受打壁球的樂趣,也樂意陪他們練習,提升他們的球技。」
修讀經濟學的徐子純在呂志和書院參加乒乓球隊、舞蹈隊和啦啦隊,在同儕的鼓勵和指導下改善了不同運動的技巧。「我發現每次做完運動後,我的效率會有所提升,而且能幫忙解壓,因此在參加院隊訓練時,我會先把工作和學習放到一邊,好好享受運動的過程。」
研究提升鍛煉成效
運動員取得佳績,背後是一套精密的運動科學,澳大教育學院的孔兆偉教授帶領科研團隊專注於優化鍛煉、飲食干預的研究,藉以提升運動員的體能,並改善久坐人群的健康水平。孔教授是澳大教育學院副院長,也是模擬低氧訓練研究的知名學者,更是高強度間歇訓練領域世界頂尖前30名專家之一。他說:「體育訓練具長期性,用對的方法鍛煉很重要。」
針對專業運動員,孔兆偉教授在教育學院建立了一個低氧運動的科學實驗室,模擬高海拔地區的低氧環境,對不同體質的運動員開展個體化的精準研究,並取得多項研究成果且獲國際期刊刊登。他解釋說:「低氧環境會刺激人體產生一系列生理調節反應,如增加紅細胞生成、肺部擴張、血管擴張等。這些適應性變化可持續改善運動員整體的體能水平。」去年底,孔教授和他指導的教育學院四名博士生、一名碩士生在「第二十屆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年會暨學術大會」發表研究報告,斬獲五個獎項。他們的研究成果為運動科學、生物力學、營養學、心理學的交叉研究提供新視角。
對於非專業的廣大運動民眾,孔兆偉教授建議可採用「1分鐘all-out運動法」,這是一個高強度間歇性訓練,即6秒衝刺式運動(推薦健身單車,減少受傷機會),再配合9秒休息,前後共10組。「長期堅持這個訓練,能使HRV(心率變異)維持良好水平,這不但有助心臟健康,更可活化副交感神經,有助情緒調節和睡眠。」
世界運動健兒雲集澳大
澳大擁有室內外超過35個球場,符合國際標準的游泳池,還有射箭場、運動攀登牆、抱石牆等。每年,澳大藉此優勢以東道主的身份舉辦及協辦多個國際性體育賽事,包括早前舉辦的世界中學生籃球錦標賽以及首屆大學生女子排球邀請賽等,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健兒, 互相切磋,促進彼此的交流和友誼。
在「大學生女子排球邀請賽」中,來自莫桑比克馬普托師範大學的Vanessa Muianga說:「這是我們第一次來澳門,不但與住在澳門的莫桑比克的學生交朋友,也與在澳大師生交朋友,而回饋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自己最佳的實力在場上展現,與不同高校學生一起成長。」
澳大女排隊副隊長柴小凡表示,見識到不同高校的球技,也能參考和進步,不斷提高技術水平,與隊友們一起超越自我,一齊實現共同的目標,「也很高興能得到與世界各地高校的學生同場較量,這對我們的持續成長很重要。」
澳大優越的運動環境,成為了世界各地運動健兒從建立友誼的場所,也吸引了喜愛各項運動的澳門觀眾前來澳大,欣賞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團隊的即席競技。「澳大今年的賽事有來自莫桑比克、希臘、法國、土耳其、新西蘭、中國和港澳等超過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參與,不僅促進各校之間的體育交流,助力澳門推進建設『體育之城』。」澳大副校長(全球事務)馬許願教授說:「更重要的是,澳大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提供一個增進國際友誼的平台。」
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
今個盛夏,從巴黎奧運上看到了永不言棄、公平公正的體育精神,這也是澳大人在學習和工作中所追求的一份價值,而健康向上更是澳大致力營造的校園文化。澳大人可善用大學的體育設施,自發把體育鍛煉融入日常,在增強體質的同時,也能培養堅定的意志力。
文:余偉業、校園記者王楚月
圖:編輯部,部份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人》第1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