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自2014年全面遷入橫琴島校園以來,研究環境和條件得到改善,學者有更廣闊的空間打破學科邊界,在跨學科研究的前沿不斷探索,十年間為學界、業界以至社會整體作出貢獻,研究質量和影響力取得飛躍。

確立研究戰略佈局

格物致知是大學的首要使命。在遷校前,澳大舊校園空間狹小,研究設施有限,研究活動深受限制。然而,自從遷入現今的新校園後,澳大的研究空間大幅增加,加速了既有研究項目的發展,也拓展了全新的學術領域。十年間,大學不斷增設科研設施,現時校園內科研空間的建築面積超過17萬平方米,聚焦於微電子、智慧城市物聯網、中醫藥、健康科學、應用物理與先進材料、能源、環保、數據科學等領域的研究。

澳大推動以「3+3+3+3」為核心的研究戰略佈局,全力支持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藥質量研究、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智慧城市物聯網)、重點發展三個新興方向(精準醫學、先進材料、區域海洋)、積極推進三個跨學科交叉領域(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數據科學、認知與腦科學),以及建好三個人文社科研究平台(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澳門研究中心、亞太經濟與管理研究所)。截至2024年3月,澳大有12個學科領域因被引用次數達國際排名前1%而躋身美國頂尖學術指標基本科學指標(ESI),遠超2018年時的五個學科。

拓展國家及區域研究平台

自2010年起,澳大積極發展其國家及區域研究平台。其中,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10年獲批成立,並在2020年與世界500強中藥企業合作成立澳門中藥研發中心。該實驗室更在2021年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專業功績勳章,其後設立澳門中藥檢測中心,2024年3月起試營運,以支持澳門大健康產業發展。

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於2010年獲批成立。澳大以該實驗室為基礎,在2018年成立微電子研究院,致力於微電子及跨學科領域的人才培養、研究和應用。該實驗室的學者於2023年的第70屆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上發表15篇論文,研究成果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該實驗室還與粵港澳大灣區和全國各地的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

澳大於2018年設立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並憑藉其在技術及應用研究方面的成就,獲得多項重要獎項,包括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該實驗室以雙碳戰略和打造宜居韌性的智慧城市為導向,通過跨學科交叉合作進行研究,如建立澳門首個協同智能驅動的自動駕駛關鍵技術平台、開發多種傳感器技術來支持智能交通系統,以及搭建澳門首個「智慧城市混合現實仿真與智能決策平台」。

健康科學學院是首間遷入新校園的學院,自遷校後,澳大的精準醫學研究發展迅速。健康科學學院院長鄧初夏教授說:「新校園有先進生物科學和醫學實驗設施,推動我們在藥物研發、疾病機制探索,特別是癌症研究方面的科研工作,取得多項具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他表示,澳大於2020年底獲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教育部澳門大學精準腫瘤學前沿科學中心」,是國家在港澳地區佈局的首個及唯一一個設於境外的前沿科學中心。

此外,澳大與中國科學院成立五個聯合實驗室,並在2019至2023年期間獲批成立12個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目前澳大也與企業、機構及高校共同建立超過20個聯合實驗室,拓展研究的規模和影響力。

推進研究創新

澳大遷校後積極推進研究創新,增設多個研究院,發展新興方向、跨學科交叉領域和人文社科研究。其中,為促進人文社科領域與現代科技結合,澳大於2017年成立協同創新研究所(後更名為協同創新研究院),並於2019年改革,設立認知與腦科學研究中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中心、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及創新創業中心。同年,澳大成立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推行「駐院學人計劃」和「卓越出版計劃」等,建設人文範疇的跨學科國際水平研究團隊。另外,澳大於2022年獲批成立澳門先進材料研發中心,以新能源材料、環保材料、大健康保護材料為主要研究方向,旨在促進先進材料產業發展。

過去十年,澳大的各大學院也陸續增設多個研究中心,如翻譯傳譯與認知研究中心、憲法與基本法研究中心、區域海洋研究中心、應用數學研究中心、語言學研究中心等,反映大學在學術領域的廣度和深度。

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成果轉化

澳大致力於構建和完善「五位一體」研究創新及轉化體系,重點在於構建五類平台,支持有關科研成果轉化的創新、服務、管理、培育及實踐,加快產學研發展。

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以下簡稱「珠研院」)是大學首個產學研示範基地,位於澳大校園一牆之隔的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內,設有六個研發中心和澳大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橫琴分部。截至2024年4月,該研究院承擔了160項獲國家、省市科技部門立項資助的科研項目,以及127項由企業委託的研究專案。研究院的多個產學研項目,例如機器人芯片、經典名方、幹細胞再生醫學項目、智能光纖傳感採集設備、納米泡沫水泥等,已開展研發、落地生產,甚至推出市場。在該研究院的基礎上,澳大還計劃設立橫琴澳門大學高等研究院,推進產學研合作。

珠研院代院長陳國凱教授表示,該研究院於2019年在橫琴啟用,是澳大推動產學研合作的重要一步。他表示:「研究院搭建了澳大與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內地其它省市的企業之間的合作平台,涉及轉化研究、概念驗證、中試階段,以及轉化服務。」陳教授還提到,研究院有助澳大研究人員直接獲取內地的研究資源,例如在進行癌症細胞檢測時,內地各省市的樣本可送到該研究院檢測,無需跨境運往澳門。

2017年成立的澳大創新創業中心則作為國家級眾創空間,協助師生、校友將創意理念轉化為實踐,並利用大學的產學研支持平台將成果商品化。透過該中心孵化的企業超過50間,入駐項目涵蓋各個領域,包括文化創意、環保、新材料、信息科技、醫療及生物科技等。

為完善產學研服務,澳大於2019年改組了澳大創科有限公司,負責知識產權管理和產業化,支持創新成果的保護和商業化。此外,澳大於2020年成立澳大工程研究及檢測中心有限公司,以滿足澳門工程質量監管和技術支援方面的需求。

延攬優秀學者

隨著科研佈局日趨完備,澳大也革新人才引進策略,於2017/2018學年啟動「澳大人才計劃」(原名「澳大濠江人才計劃」),旨在延攬優秀學者。其中的「澳大濠江學者」項目致力於培養本地年輕學者。此外,澳大招聘全球各地的頂尖學者,2023年就有超過80位學術精英加盟。

健康科學學院副院長沈漢明教授在2020年成為澳大講座教授。在此之前,他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任職超過20年,從事細胞自噬等領域的研究。他表示,加入澳大是基於看重大灣區發展潛力、整個大學尤其是健康科學學院的學術氛圍和美麗的校園。自加入澳大後,他迅速組建了一支包括博士後研究員和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團隊,取得多項研究突破,涉及線粒體自噬和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等領域。

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長、法學院講座教授於興中則在2022年加入澳大。此前,他在康奈爾大學任教約十年,研究興趣包括社會理論、比較法哲學、智能科技與法。他說:「到澳大參加兩次研討會後,我對大學在跨學科研究方面的理念深感認同。」他目前與其他學者一起推動澳大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並促進這些學科和科技領域的跨界合作。加入澳大後,於教授也發表了關於法治與文明秩序、數字素養等方面的專著,以及開展有關心性哲學的研究。

研究碩果纍纍

澳大在過往十年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包括乳癌療法的新突破、無人駕駛技術的新進展、中藥免疫調節機制的新發現等科學和科技領域的成果。在人文社科領域,澳大持續出版《南國學術》《澳門研究》和《澳門法學》等學術期刊,以及出版有關中國憲法知識和葡語教學的專著等,成果獲得學界和社會廣泛認可。

澳大學者每年發表的期刊論文數量從2014年的780篇增至2023年的逾2,400篇;論文的引用次數每年從約5,500次增至2023年近90,000次。此外,澳大的累計專利數量也從2014年的28個增至2023年11月的236個。其中一些成果甚至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光華工程科技獎、科學探索獎、澳門科學技術獎等殊榮。

造福社會

過去十年,澳大秉持著研究者必須「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的精神,跨越學科和地域界限,拓展基礎和應用領域研究,擴大研究創新和合作平台的規模。展望未來,大學將持續致力於跨學科研究,以更多研究成果造福社會。

 

文 / 葉浩男、資深校園記者張方博、古詠軒

圖 / 編輯部

來源:《澳大新語》第29期

澳門大學遷校10周年特刊:
•    校長的話
•    十年變遷歷程
•    培養創新人才勇闖新時代
•    突破界限的跨學科研究
•    持續完善社會服務平台
•    拓展全球合作網絡
•    全方位建設育人環境
•    緊握澳琴一體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