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未來選擇繼續升學深造,抑或應聘求職,一份學術「戰績」彪炳的Portfolio(個人學習檔案)總會令人眼前一亮。今期《澳大人》訪問了不同專業的學生,了解他們如何把握好大學多元的學術平台,展現豐碩的學習成果,準備一份連世界名校也難以抗拒的Portfolio。機會總留給有準備的人,你準備好了嗎?
考上牛津的秘訣
正當其他同學還在猶豫前路向去之際,方格已收到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經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紐約大學等錄取通知,她唯一的煩惱就是該接哪一間學府的橄欖枝。這煩惱聽上去雖有點「凡爾賽」,但卻肯定了方格的學術實力。她特別感恩參與了自己所屬的鄭裕彤書院「Residential College Academic Tutorial(RCAT)–大數據分析」計劃,也特別感激該院副院長龔映雪教授的栽培,「沒有這個計劃,也沒有今天的自己。」
「RCAT–大數據分析」計劃採用「Train the Trainer」的訓練方式,培養學生的大數據分析能力,是澳大書院近年力推的學術輔導項目,即透過朋輩相互教學,讓學員們每週輪流擔起講師,把自學的內容與其他學員分享,共同鑽研特定領域的知識,資深學員擔任助教,在旁協調教學、解答疑問。方格從大一起開始參與,也是計劃的首屆學員,就R語言進行自學與教學,當時由龔映雪教授牽頭示範。方格說:「這是很高效的學習模式,在我們教人之前,就得先把知識融會貫通,否則丟臉人前。」
R語言是開展數據統計、分析必須掌握的工具,方格是社會學學生,文科出身,起初對數據處理毫無概念,後來與一大群同學切磋,逐漸熟識R語言的邏輯。大二時更鼓起勇氣,向學系教授毛遂自薦,參與研究項目,累積研究經驗。剛開始時,她負責清理數據;大三時,開始協助主題性研究;至今已參與六個研究項目,其中有一個更將於五月下旬在上海舉行的「社會階層與流動」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以海報形式發表。
從「RCAT–大數據分析」計劃的初階學員、到後來成為資深助教,方格都有著不同的學習體會,「最初聽同學講解一個章節,學習是比較被動的;當輪到我去講解時,就要去主動掌握知識點;最後當助教時,就要熟識每一個章節,隨時救場。最有效的知識傳遞,就是教人。」如今,方格決定到牛津大學深造。
「獲取知識的能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龔映雪教授如是說。當一個學科的知識涵蓋甚廣,自學不能避免的。在她眼中,自學也許會走多一點彎路,但會理解得更透徹、記得更牢固,而這學習的能力是跟隨自己一輩子的。「在如今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分析能力已是基礎技能之一,而書院『RCAT–大數據分析』計劃,正好輔助學生這方面的訓練,體現與學院協同育人的例子。」
一展「傳播」身手
四月下旬,一連五天的澳大傳播週圍繞「傳.自由」主題,開展了一場自我發現和成長旅程,透過多名重量級講者分享追夢的心路歷程,為聽眾帶來諸多啟發和感悟。另外,還放映了五部學生的原創微電影,以「新寫實主義」的表現手法,走進年輕人的內心世界,闡述其面臨的人生挑戰。
傳播週是由社會科學學院傳播系的應屆畢業生籌辦,是學生畢業之作。今屆傳播週順利舉行,背後是38名學生的心血,通過專業實踐的考驗,把知識理論應用於現實場景中。在傳播系教授的指導下,落實策劃、宣傳、執行等工作。李翠珊是傳播週的統籌人,負責公共關係及協調各項活動,並跟商家拉贊助。「經過歷屆的薪火相傳,傳播週已成為一個品牌活動,是學生展現所學的平台。」
李翠珊的公關理論實踐,就由致電贊助商的一刻開始,「這是一場心理戰,面對不同的商家,要站在客戶的立場,思考他們的需要,從而準備不同的說辭,當中涉及公關技巧的運用。」整個籌備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中間也發生了始料未及的事,團隊也啟動了危機應對的機制。她說:「這次是實踐所學的好機會,不僅刷新對拆解危機的認知,更拓展了人脈,對未來事業發展很有幫助。」
活動期間,還發佈了《散步不是風花雪月》(傳人類2024)和《LIF(V)E!》(UM Bridges 2024),兩本著作是傳播系學生的畢業作品,反映他們對澳門的觀察、理解和關懷。其中,《散步不是風花雪月》以「城市散步」為主題,透過實地考察和專訪,探索城市人文、歷史的路徑。古詠軒是今期的主編,她指出,散步是一種閱讀城市的方式,能切實感受到澳門生活面貌的變遷。「比起課堂的知識,我們更需運用到課外研習的技能,從選題、編採、出版到發行整個過程,我都一一參與,累積不少經驗。」
澳大傳播週已舉辦至第23屆,一直為學生提供實踐平台,展現他們在公共關係、新聞學、創意媒體等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傳播系主任李天宗教授表示,歷屆畢業生積極投身於傳媒、廣告、公關、影視製作和新媒體領域,活躍於各媒介行業,當中有不少已成為業界翹楚。
把握學術發表的機會
對研究生而言,沒什麼比一個展現學術成果的機會來得更重要。去年是魯迅《吶喊》出版百周年,澳大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與北京魯迅博物館合作,舉辦「魯迅文學與漢語文化」學術研討會。鄭靖是中國語言文學系一年級博士生,她亦看中這次機會,參與鲁迅文化的研究,一同延續魯迅的精神,並藉此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及學術發表的能力。
鄭靖以澳門的人文地理為切入點,研究魯迅文化在澳門的傳播。她走遍澳門不同的角落,發現不少的學校、報館、社團的大門上,都嵌有魯迅手稿字體,並翻查大量的文獻、報章副刊文學作品,檢視魯迅的批判手法如何影響澳門作家。「每一場大型的學術交流,既能碰撞出思想火花,也能讓我們根據自身的興趣,參與主題研究。」
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任、中文系特聘教授朱壽桐的指導下,鄭靖把自己的觀察寫成〈略論魯迅文化的澳門映像〉一文,並與另外五名博士生的論文一併投稿至《魯迅研究月刊》,而這六篇論文的品質,後獲北京魯迅博物館副館長姜異新等專家一致認可,且於2月在該期刊上發表。
朱壽桐教授指,聚集式一次發表六篇博士生的論文並不常見,「這是對我們培育博士生的模式與質量的認同,也肯定了他們出色的學術表現。」目前,鄭靖正積極參與中文系的「澳門文學編年史」研究項目,她說:「大學為研究生鋪設不同的學術平台,讓我們能參與不同的學術實踐活動,這有助我們提高自身的學術聲譽。」
成就未來的鑰匙
一份Portfolio精彩與否,取決於大學期間如何善用身邊各種學習機會,把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不論修讀哪一門專業,學生總能在澳大找到拓展專長的平台,增強自身所需的軟硬實力,為未來的學術生涯或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文:余偉業、校園記者王楚月
圖:編輯部,部份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人》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