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澳門回歸這歷史節點,Felizbina Carmelita Gomes獲任為二龍喉中葡小學校長,亦於同年,她到澳門大學深造,攻讀葡萄牙語小學教育專業。
自此,Bina校長成為了在澳門推動中葡雙語教育的先驅,2023年更獲特區政府頒授教育勳章。春風化雨逾40載,Bina如今是魯彌士主教幼稚園校長,並致力為幼童創造愉快的語言學習環境。
讓小朋友雀躍的校長
午休時間,Bina校長像往常一樣,到不同班房給教師們擁抱,關心他們課堂的情況,而當小朋友們看到校長,心情馬上雀躍起來,有的甚至撲到她的身前,伸手索抱。走廊的壁布板上,貼滿了小朋友的自畫像,他們有的把自己畫成一棵植物、一個水果或一種動物,而課室大門上,亦裝飾著師生一起創作的花草樹木和小昆蟲。她說:「在幼童的階段,他們最需要的是顏色筆,用色彩表達自己眼裡的世界,發揮無窮的想像力。」
給孩子們一個愉快成長的童年,讓他們享受學習時光,是Bina校長與教師們共事的目標,亦是她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及領導方針。「在這裡,小朋友可無束無拘地學習,摸索身邊的事物,教師透過不同遊戲活動、藝術創作,啟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路很長,現階段我們希望幫助小朋友建立與大自然和社會的連結。」
踏上教學育人之路
她生於上世紀60年代,長於土生葡人家庭,自幼開始接觸粵語、葡萄牙語,父母和老師傾向營造輕鬆的環境,讓她自主學習。從小的語言薰陶,讓她踏上語言教學之路,1982年,中學畢業的她考進中葡小學擔任葡萄牙語教師,其後到澳門師範學校、北京語言大學進修,接觸更多教學和語言的知識。到了1999年,Bina獲提拔為該小學的校長,自此肩負起帶領學校向前的重任。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上任前,Bina已意識到須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於是,她在1999年到澳大升學,攻讀葡萄牙語小學教育專業。這是一個教育學士課程,由教育學院開辦,晚間授課,學歷亦獲葡國認可。然而,這也是一個密集式課程,對剛接任校長之職的Bina而言,是人生一大挑戰。
Bina校長憶述,那時候早上八時多開始處理教務,有時學校開會晚了,下巴士後就要像火箭般跑上山到澳大舊校園,氣喘吁吁趕在下午六時前抵達課室。晚上十時下課後還要看書、做功課,有時周六還要上課。現在回想起來,她仍然覺得「不可思議」,並形容當時生活「何止艱辛,簡直想喊」。不過,她還是咬緊牙關,最終完成學業,並將所學應用於日常的教學中。
更大的發揮空間
經歷大學數年的洗禮,Bina校長對教育理論有了新的認識,亦掌握了班級經營策略,以提升學生學習效能。另外,她還提升自身的教學技能,包括對教學實踐作批判性評價,及根據課程框架、教材與學生需要,發展教學計劃和設計教具。Bina校長特別感激澳大的教授,當年在大學涉取的知識,幫助了她塑造系統化的教學和管理模式。
Bina校長在澳大走過的一段青蔥歲月,見證母校發展的足跡,當年在小山丘上,與30多位同學共同奮鬥的情境,她仍歷歷在目。時光荏苒,她笑言,昔日氣來氣喘跑上山上課,已成為一代人腦海裡的經典回憶。Bina校長也曾到如今坐落於琴島之上的校園參觀,感受煥然一新的教學環境,並讚嘆澳大發展迅速,「這裡是引領新生代成長、成才的舞台,讓澳大人的故事延續下去。」
如今,Bina與部分同學已成為本澳教育界的中流砥柱。尤其回歸後,特區政府加大對教育投入,亦令Bina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作育英才,推動中葡雙語教育。
推行葡語教學
在推動中葡雙語教育的路上,Bina校長主張從小薰陶,她認為這是奠定語言終身學習的基礎。在執掌二龍喉中葡小學時,她全面落實「中葡雙語班」計劃,透過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開發課程,協助學生在小學教育階段掌握較高的中葡雙語能力。在2022年,她獲任為魯彌士主教幼稚園校長,繼續推行葡語教學。
在幼稚園的書架上,藏著《嫦娥奔月》《女媧補天》和《精衛填海》三冊圖書,是由澳大中葡雙語教學暨培訓中心贈送的。亦有澳大學生向幼稚園學生演繹《嫦娥奔月》神話故事,啟發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興趣。Bina校長期望,未來兩校能在葡語及中國文化教育領域探索更多的合作空間。
堅守教育者的角色
不知不覺,Bina校長已投身教育工作40多年,她勤勉樂業、樂觀積極的態度,深受學生、家長、教職員的敬重和愛戴。在2023年,她獲特區政府頒授教育功績勳章,以嘉許她對澳門教育界的貢獻。歲月似乎沒在Bina校長臉上留有過多的痕跡,精神外貌依然健旺如昔,也許,存有一顆童心,去擁抱身邊的人和事,是她保持年輕、守住初心的秘訣。
她認為,「我們作為教育者的角色始終如一,就是創設更佳的學習環境,成就學生的每一種可能。」
文:余偉業
圖:編輯部,部份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人》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