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一直致力提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通過高校跨國合作讓學生走向世界,還構建起跨文化、跨領域的教研平台,吸引了眾多優秀國際生前來升學。這樣不僅擴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向他們提供整合不同學科知識、探索跨學科研究的機會,以裝備他們更好應對全球競爭。
跨國合作、聯合育人
澳大創校至今一直採用國際化的辦學模式,並在近年「4S」國際化戰略下,致力通過加強與海內外高校合作,提升學術和研究水平,聯合培養人才及建立聯盟夥伴。近期,澳大強化與內地、葡語國家、英語國家、歐洲國家及亞太地區包括新加坡、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高校的連繫,進一步拓展與世界高校合作的版圖,得到國內外高度認可。
目前,澳大與逾300所世界高校簽訂合作協議,遍佈超過35個國家和地區,澳大學生可以選擇到其中160多所高等院校交流和學習。澳大與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倫敦帝國學院、布里斯托大學、愛丁堡大學、波爾圖大學、里斯本大學、美國天普大學、復旦大學及浙江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合作,攜手開展高層次人才聯合培養,領域涵蓋微電子、藥學、機器人、海洋科學、生物醫學、材料科學、金融學等。學生可透過參與相關聯合培養項目,提升學科專業水平和創新思維,加強國際競爭力。
澳大獨特的跨文化體驗
憑藉澳門獨特的歷史背景,澳大一直是連接著東西方文化的學術窗戶。現時,有來自超過50個國家或地區的學生在澳大攻讀學位課程,還有來自世界各地交換生來澳大學習。在眾多的國際生中,有不少是來自葡語國家,他們熱愛中華文化,也期望通過澳大了解中國。澳大的孔子學院開設漢語教學的相關課程,讓學生學習中文和深入認識中國文化。另外,人文學院葡文系、英文系、中葡雙語教學暨培訓中心、日本研究中心、英語中心等則為學生提供專業培訓及課程,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技能,讓學生成為多語跨文化專才。
來自佛得角的Nara Adisa Vaz就是其中一位慕名而來的國際生,她是人文學院碩士二年級學生,主修中葡翻譯。她的志願是成為一位中葡翻譯官,在外交或商務場合工作,因此需到母語為漢語的城市求學,掌握地道的語言技巧和文化。Nara說:「澳門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語境優勢,而澳大整體的學術氛圍、學習環境,讓我了解更多中國的傳統習俗、哲學思想和禮儀,更好認識中國社會和市場,提升競爭力。」
一位笑容甜美的國際生,在澳大開放日2024的直播以流利英語介紹澳大,她是來自緬甸、教育學院碩士一年級學生Ei Thazin Tun。雖然在澳大學習僅一個學期,只聽懂了幾句中文,但她與另外兩位分別說普通話、粵語的主持合作無間。對她而言,這是一次獨特的跨文化學習體驗,「在籌備直播過程中,我們雖然說不同的語言,但通過彼此學習,建立了深厚的默契,這也讓我對澳大校園多元文化共融的特色有更深層次的體會。」
為師生提供跨領域平台
澳大豐富和優質的學術資源,不僅支持教師隊伍追求教學創新,還造就學生成為跨領域人才。澳大提供不同的跨學科課程,並構建了認知與腦科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及數據科學的交叉融合平台,讓師生可以開展跨領域科研,實現對問題的整合性探究。Thazin作為澳大Applied Linguistics, Language, and Literacy Lab(應用語言學、語言和讀寫能力實驗室)成員,在導師Barry Reynolds教授的指導下開展跨領域研究,以利用眼球追蹤(eye tracking)技術,探索英語詞彙學習模式。Thazin出國深造前,在緬甸創辦了英語培訓中心(屬劍橋官方備試中心之一),立志為緬甸培養更多優秀英語人才,因此她希望利用相關研究結果優化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
「學院常鼓勵我們以研究優化教學質量,這相當具啟發性。」Thazin指出,澳大是一所治學嚴謹的學府,配有鼓勵創新的教研環境。澳大近年取得矚目發展,國際上聲譽穩步上揚,在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世界大學排名第193位,其中教育學更躋身世界前列(2024年THE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排名126-150)。Thazin相信,自己能在這不斷進步的學術環境中茁壯成長。
另一位國際生、來自安哥拉的Meury Ferreira在澳大就讀生物醫藥學這門結合了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的綜合性的課程,並開展跨學科研究。她是健康科學學院的本科四年級學生,每週在設於科研基地的國家教育部澳大精準腫瘤學前沿科學中心進行藥物測試,採集研究數據,並將這些跨學科的知識應用於健康和疾病相關的醫學問題。她的志願是成為一位醫學家,希望助力改善安哥拉的醫療水平。「澳大多項研究引起國際學術關注,我在這裡得到了高質量的培訓,而且在日常學習中常接觸到先進的儀器,這對我日後的專業發展至關重要。」
推進國際化辦學
澳門憑著獨特的歷史文化、經濟活力,多年來吸引不少世界各地的學生來澳留學,而澳大國際多元的辦學特色,也成為了優秀國際生留學澳門的首選。澳大在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學術交流和合作上,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和進展,未來將進一步拓展全球合作、不斷提升國際化的學術環境。
文:余偉業、校園記者王楚月
圖:編輯部,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人》第1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