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張嘉和開始他在澳門大學科技學院機電工程系的學習之路。當時身為一年級生,他對機電工程所知甚少。然而,憑藉強烈的好奇心,他不斷學習專業知識,逐漸掌握工程師的解決問題能力和邏輯思維,並從一名兼職圖則繪圖員起步,成為機電工程師,再創立公司。今日他已成為一家上市工程公司的聯合創辦人、主席兼行政總裁,為有志創業的工程師樹立榜樣。
師生情誼代代相傳
1997年,張嘉和從澳門培道中學理組畢業後,決心深造理科相關領域,選擇澳大機電工程系。該系於1990年成立,初時每班學生僅有十餘人。他們不僅共同上課,還經常聚餐和參加各類課外活動,建立牢固友誼。
時至今日,張嘉和仍與當年的同學和老師保持密切聯繫,工作再忙每年也會相聚兩到三次,這份情誼更代代相傳。張嘉和表示:「我在澳大就讀時,機電工程系一班只有十多人,現在一班有幾十人,反映出機電工程專業越來越受歡迎,且隨著畢業生增加,畢業生們建立了一個澳大機電工程系校友的社交群組,每年都有新畢業生持續加入。群組內,學長姐會分享行業最新資訊、實習及招聘機會,幫助後輩獲得行業的重要資訊。」
在大學歲月裡,張嘉和有幸得到很多老師循循善誘,當中譚立武教授對他的影響最深。譚教授是他畢業項目的指導老師。懷著感激之情,張嘉和回憶說:「不論何時,當我向譚教授尋求指導時,他總會耐心解惑。即便畢業多年,我們仍保持聯繫,他也時常出席我和同學們的聚會。在我的職業生涯中遇到挑戰時,他也總能提供寶貴意見。對我來說,譚教授不僅是老師,更是一位備受尊敬的長輩。」
從積累經驗到開創事業
過去數十年,澳門機電工程行業迅速發展,與科技的進步齊頭並進,20年前所學的知識難以完全用於當前環境。回想在澳大的學習經歷,張嘉和感慨地說:「當時老師深入指導我們以正確態度面對難題,使我得到許多鍛鍊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這些經驗至今仍對我大有幫助,可見澳大能為學生提供高質素教育。」
訪問期間,張嘉和常說自己很幸運。大學時,他已在一家工程公司任兼職圖則繪圖員,積累專業經驗。2001年畢業後,他加入了一家公司,擔任機電系統設計工程師,主要負責設計圖則及其它前期工作。兩年後,他轉投另一家公司,專注於施工領域的工作。他又先後在一所公立高等院校的工程部及一家私人工程公司任職。2011年,憑藉在機電工程行業積累的約10年經驗,他選擇創業,與夥伴創立了建滔工程有限公司。到2017年,建滔工程的母公司濠江機電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並於2020年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
參與澳門基建項目
張嘉和帶領公司參與過很多項目,包括公共房屋、娛樂場、酒店和基礎設施的建設, 其中在2022年9月竣工的松山行人隧道令他印象深刻。該隧道連接松山、新口岸及高士德大馬路,大大縮短步行距離。在此項目中,張嘉和的公司負責隧道供電、通風等方面的設計與施工工作。他表示:「隧道受到市民廣泛好評,很多人還特地前來拍照。看到我們參與的項目受市民認可,令我感到自豪。」
學習:創業路上的關鍵
在機電工程技術和設備不斷更新換代的當下,張嘉和認為,要在行業中保持競爭力,就必須學習新知識和技能。如要在職涯中取得更大進步,還要學習其它領域的知識。他坦言:「一般員工只需完成上司分配的任務,不必操心太多企業的營運。但成為管理層後,我要對公司的盈虧負責,使我的責任重了許多。」
「若想成功創業,不斷地學習絕對是關鍵。」談及創業初期的經歷,張嘉和說,他曾獨自處理諸如行政、財務等事務,壓力很大。幸運的是,在之前的工作經驗中,他從僱主和同事身上學到許多寶貴的營運知識。
「有零才會有一,有一才會有二。」在訪問中,張嘉和反覆強調這點。他坦言自己白手興家,事業上的成就全憑努力一步步累積,關鍵在於勤奮。面對澳門競爭激烈的建造業,他的團隊必須付出巨大努力才能獲得客戶信任:「要在這個行業成功,僅提供合理價格是不夠的;嚴格確保工程質素同樣重要。我們必須讓客戶真切感受到我們的用心和誠意。他們才會與我們長期合作,生意才得以持續增長。」
粵港澳大灣區傑出青年企業家
2023年9月,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傑出青年企業家頒獎典禮在香港、深圳、澳門三地同步舉行。這項由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辦的活動吸引了1300多名參評者,其中100位青年企業家脫穎而出,包括14位來自澳門的獲獎者。在這些獲獎者中,七位是澳大校友,張嘉和便是其中之一。
被選為傑出青年企業家,他感到光榮、深受鼓舞,也不忘對母校表示感謝:「獲得這個獎項,讓我感覺自己肩負了更多責任,我必須不斷提升工作表現,繼續為學弟妹樹立榜樣。」
文:盛惠怡、實習校園記者李少傑
圖:編輯部、實習校園記者李少傑、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人》第1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