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研究好比文學創作,常常是一個人的腦力戰鬥。為了一個答案,拿著一張白紙和一支筆就可獨坐一整天。」這是桂長峰教授與數學奮戰的日常。
桂長峰是澳門大學科技學院講座教授、數學系主任、澳大發展基金會數學傑出學人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在研究生涯中破解了多道世界數學難題,包括最佳Moser-Trudinger不等式的猜想。「我在無數次嘗試後才能抽絲剝繭,如願以償突破瓶頸。」
付出終有回報
年輕時的桂長峰常秉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銳氣,奮勉不懈,希望在數學領域有所建樹。
1987年,桂長峰從北京大學碩士畢業後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期間有同儕向他較量,看誰能率先破解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張聖容等人於1987年提出的關於Moser-Trudinger不等式的世界難題。「沒想到,這個問題竟花了我30多年時間去思考。」
2015年,桂長峰遇到志趣相投的學者Amir Moradifam,互相啟發下構建出全新的思路解決這個難題,在2018年終於發現了一類新的球覆蓋不等式,破解了Moser-Trudinger不等式的最佳常數猜想。他們的研究論文〈The sphere covering inequality and its applications〉同年獲世界頂級數學期刊《Inventiones Mathematicae》刊登。
「在研究路上,回報與付出往往不是如影隨形,只有保持不懈的銳氣,才能終有回報。」桂長峰說。
研究的突破點
對桂長峰而言,數學幾乎是所有理工學科的基礎,當中隱藏了多道「暗門」,有待數學家去發現、打開,然後把不同領域連接起來,推動科技進步。
桂長峰續解釋,正如Moser-Trudinger不等式涉及的偏微分方程,需要有空間概念去描述自變量、未知函數及其偏導數之間的關係,而他的研究突破點,就是結合幾何的概念發現全新的不等式。「通俗來說,我們好像用橡皮薄片,拉伸到球面的不同位置,透過共形變換去量度其表面積。」
圖像處理的數學算法是桂長峰的另一研究領域。他指出,數學方法可用於圖像增強和去噪、圖像去模糊、圖像分割、圖像修復,這有利於優化包括X光、核磁共振、電腦掃描、超聲波等醫療用途的圖像處理。而共形變換提供了一個新的圖像識別工具,能更準確捕捉圖像畫面的精細結構,可應用於AI的人面識別系統中。
「探索任何未知領域,要靠大膽的想像力。」桂長峰坦言,他們在鑽研Moser-Trudinger不等式時,並不是往幾何的方向邁進,是後來發覺中間總缺了一個板塊去連接至下一步,於是才萌生球面覆蓋不等式的想法。「當走在學術前沿,就沒有前人路徑可供參考,那麼我們只好按研究的直覺去找一個方向。」
一封來自霍金學生的信
每當挑戰Moser-Trudinger不等式這關卡,闖到「焦頭爛額」時,桂長峰也會停下來,繼而把目光轉移至其它的數學研究中。
多年來,桂長峰解決了不少的難題,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他印象深刻的是1998年對「Gibbons猜想」(Gibbons conjecture)取得的研究突破,為非線性偏微分方程整體解對稱性研究開創新途徑。這個突破更引起了提出「Gibbons猜想」的英國劍橋大學教授Gary Gibbons的關注,並親筆寫信給他。
Gibbons教授是物理學家霍金的學生,他們師徒二人曾一起鑽研黑洞和量子力學,「Gary Gibbons在信中感謝我延續他的研究,並用數學解釋宇宙的奧秘,令我深受鼓舞。後來每當研究數學遇到困惑時,我都會想起此信,重燃對研究的信心。」
桂長峰指,「Gibbons猜想」是一場思想上的宇宙探索,Gibbons教授認為宇宙的密度是均勻的,在浩瀚宇宙中,任何星球均渺小得如沙塵。他從物理學角度解釋箇中關係:若把整個宇宙縮成一塊來看,它的密度就像一塊木頭,中間沒有空隙,各個方向的密度都很均勻。「我們則以數學證明這個觀點,基於三維空間構建數學模型,揭示宇宙結構的概念。」
成為數學家之路
桂長峰生於湖南祁陽,小時候幾乎沒有甚麼娛樂。「我媽媽是數學教師,我從小就受她薰陶學習數學,如『雞兔同籠』的解題遊戲,伴我度過了愉快童年。」
後來,他意識到上大學的重要,而理工科離不開數學,科技發展也需數學支撐,於是立志學好數學,多年寒窗苦讀後在1980年考進北京大學數學系,踏上數學家之路。
在外國闖蕩多年後,桂長峰2005年起每年回到他的家鄉湖南,與湖南大學數學系培育數學專才,並與學者合作開展數學與圖像處理的研究,期間取得多項重大成果,部分於IEEE國際會議發表,並應用至工程領域。
每當提及祁陽(地處永州之北),桂長峰便難掩興奮之情,「唐代文學家柳宗元也是我家鄉的過客」,說到此,他即席背起柳宗元謫居永州時寫的散文《捕蛇者說》,接著還熱情地介紹他最欣賞的祁陽風光——浯溪碑林,「這裡的摩崖石刻氣勢磅礡,顏真卿在崖壁上留下書法傑作《大唐中興頌》,呈現一種使人難以忘懷的美。」
在山水之中成長的桂長峰培養了審美眼光和豐富的想像力。在他眼中,數學傳達的訊息與文學所描述的世界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文學或數學都需要無限的想像力,再以緊密的邏輯演繹,釐清問題癥結。」
研究生涯首個「高光時刻」
1991年在美國完成博士學位課程後,桂長峰獲聘為紐約大學庫郎研究所講師,這是他研究數學生涯的起點。
每位研究員或多或少注定遇上瓶頸,桂長峰也不例外。「身為研究員,我們要與時間競賽,快人一步找到答案。我也曾有不少down moments(情緒低落的時刻),很多時候工作到夜深,半夜在床上還在輾轉反側地思考;也有時候滿心歡喜的去睡,誰知一覺醒來發現是錯的,真是叫人徬徨。但轉念一想,壓力往往也是一種驅動力!人生就是要aim high(志存高遠),即使未必能實現,過程中還是能收獲不少。」
1995年,桂長峰迎來了他研究生涯中首個「高光時刻」。當時桂長峰正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當����士後研究員,經歷了無數個日與夜的推算,終於克服了研究的瓶頸,發展了變分法中的臨界點理論,證明了一般情形高能量邊界多峰解的存在,及其漸近性質。這項研究成果顛覆了臨界點研究的一貫思維,以至當成果一發表,旋即引起了眾多學者對多峰解的研究熱潮。
加入澳大推動數學系發展
桂長峰教授先後在加拿大、美國、內地多所大學任教,積累了豐富的教研經驗,2023年1月,他獲邀加盟澳大,出任數學系主任,協力推動數學系的教研發展。
桂教授認為,高等數學涵蓋了眾多領域,數學研究的創新與發展,對其它學科的進步有著重要的影響。「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機構,正加強培育複合型的數學人才,擴展新的研究領域。因此,我們亦要與時俱進,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抽象思維能力,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以適應新的數學發展和新興的應用領域。」
面對全球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桂教授預計原來難解的研究問題會因科技日新月異而有所突破,因此他相信未來數學發展更需打破學科壁壘,尤其是在應用數學領域。「借助澳大跨學科平台的優勢,能推動數學與其它學科交叉融合,從而使師生以更廣更深的視野,探索未知的數學世界。」
桂長峰教授簡介:
澳門大學科技學院講座教授、數學系主任,澳大發展基金會數學傑出學人教授,擁有30多年教研經驗,曾任教於加拿大、美國、內地多所大學,以研究非綫性偏微分方程、圖像分析和處理見稱,解決了眾多世界數學難題,曾在國際頂級期刊如《Annals of Mathematics》《Inventiones Mathematicae》《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發表過百篇論文。
曾獲頒加拿大太平洋數學研究所研究成果獎、加拿大數學中心Aisensdadt 獎、IEEE信號處理協會最佳論文獎、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合作基金(海外傑青)等獎項。首屆美國數學學會會士、西蒙斯會士、美國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丹.帕爾曼應用數學冠名講座教授。2006年入選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文/余偉業、實習校園記者霍詩穎
圖/何杰平,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英文翻譯/蘇恩霆
來源:《澳大人》第1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