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身體不舒服,還好有書院老師陪我去醫院。」

「書院的學長姐正在群裡解答選課的疑問呢,有不明白的趕緊去問。」

澳門大學紹邦書院的學生微信群裡,經常會有這樣的對話。在書院食堂、教室、中庭總會看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身影,或開心大笑,或認真討論。這種氛圍,正是紹邦書院想要帶給同學的家的感覺。

追求「家」的味道

書院是澳大實踐社群教育理念的地方,為何要追求「家」的味道?這當然不只是因為同學們食住於此,它更蘊含了書院的教育理念。

無可否認,從中學進入大學,絕非求學之路上的最難一關,大學學業是更甚一層的艱辛。

每個學生都在為自己的未來積蓄力量,也體驗著愈加複雜的生活。在這一過程中,疲憊、挫折、膽怯、自責、悲傷等……難以避免。若每逢此黯淡時刻,年輕人只能獨自咬牙承受,那在他們心中所積累的,便不是對未來的信心,而是對社會的不滿了。

我們希望學生回到書院之時見到同學和老師就像見到家人,可以感受到關懷與溫暖,化解所有負能量,砥礪前行。與此相伴,大學時光也必然少不了各種快樂,諸如學業有成、技能提升、結交好友等等幸福的滋味,也都可以在書院裡和師友分享,彼此祝福,眾樂之樂,其樂無窮。各式各樣的文娛運動設施,食堂傾情烹飪的美食,更可助同學勞逸結合,釋放壓力,重新充電,再赴征程。

當然,要實現上述景象並不容易。同學們也不應只是「關愛」的接受者,更需要學會成為可靠的伙 伴、堅實的臂膀,這是他們未來人生的關鍵所在。高速發展的當代社會,固然物質極大豐富,但也容易將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變成一粒粒孤單的原子,在高速運轉的社會機器中各自為戰。每一個年輕人都應努力打破環境的約束,與他人建立積極正向的連接。不管是家人,還是隊友,都能建立心靈的契合,互相支持,彼此關懷,維護好愛與情感的紐帶。如此,社會方能真正和諧,個人也更容易體會到生存的意義。

「家」更是成長的基地

由此可見,書院不只是避風的港灣,更是成長的基地。自2014年8月成立以來,紹邦書院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逐漸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學生成長模式。其中的核心是一系列長期性體驗式學習項目,例如,幫助學生提升英語交流能力的英語桌、在團隊合作中陶冶藝術氣息的合唱團、引導學生踐行愛與關懷的築夢小隊、鍛煉批判性思維和表達能力的慧言堂,以及學習如何待人接物的學生大使等等。這些項目通過每週至少一次的規律性活動,日積月累,幫助學生在行為、態度和品格上獲得切實的成長。此外,各式講座、院生會活動、樓層活動、興趣小組等其它活動則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發展的鍛煉機會。

近年來,紹邦書院為學生提供的學術關懷日趨強化。畢竟,學有所成,是我們對每一位學生的期待。因此,我們不斷把更多的書院空間佈置成設施齊全、氛圍向上的自習室,讓同學們有更方便的溫書環境。每到期末,這些空間就成了勤奮學子聚首的地方。高年級的學長姐們也會把自己的學習筆記在這裡分享,還有熱心的教授來給同學答疑。

在這一系列成長機會中,紹邦書院尤其希望同學們能心懷深厚的家國情。每逢學校在重要的日期舉行升旗儀式,院長和所有老師都會組織同學一同參與。書院也積極通過參觀訪問、經驗分享、新聞觀察等多元手段,幫助學生了解國情世情,熟悉中華歷史文化,強化國家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責任感,無愧於國民的身份。

從「個人」到「家」,再到「國」,由己及人,心懷天下,正是紹邦書院一直努力的方向。

作者:

劉京京是生物醫藥學博士,2014年加入紹邦書院擔任導師,現任副院長。自我定位是一個永遠正在探索如何育人的老師,曾任公共政策記者,亦是澳大普通話辯論隊的教練組成員。

住宿式書院系統網站:https://rc.um.edu.mo/

文 / 劉京京

圖 / 紹邦書院提供

英文翻譯 / 蘇恩霆、葉浩男

來源:《澳大新語》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