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是不斷提升學術知識和研究能力的階段。澳門大學為研究生提供各類課程、全面指導、充足資源和參加前沿與跨學科研究的機會,使他們經過持續探索和實踐後、能將好奇心轉化為創新研究,驅動社會發展。

新課程配合社會發展

負責研究生課程管理和發展的澳大研究生院與各學院和研究院緊密合作,持續優化研究生課程,回應社會所需。據研究生院介紹,澳大目前開辦80個研究生課程,涵蓋博士、碩士和學士後證書/文憑課程,多數以英語授課。 

為配合澳門及鄰近地區新興產業所需,澳大近年增設了多個研究生課程,不少都是高度跨學科,包括理學碩士學位(數據科學)課程和理學碩士學位(認知神經科學)課程,兩者均提供人文、工商管理、教育、健康科學、科技和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科目。澳大也將於2023/2024學年起開辦哲學、人工智能、機器人與自主系統、海岸帶環境與安全、創新材料和醫藥管理範疇的新碩士學位課程。

作為澳門特區的一所國際化綜合性公立大學,澳大積極與各地院校開展教育和科研合作,其中包括與中國科學院下屬的研究所和與內地知名院校開展博士生聯合培養課程,提供跨學科、跨地域的教育。

在研究生教育中,導師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著決定作用。澳大全球招攬名師,擁有較高水平的國際化教研隊伍,超過八成教研人員來自世界各地,當中有各國科學院和學術協會的院士和會士。這支經驗豐富、教研卓越的團隊能確保澳大研究生教育的質素。

跨學科研究機會

澳大在其「3+3+3+3」研究戰略佈局下,全力支持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智慧城市物聯網、中藥質量研究)、重點發展三個新興方向(精準醫學、先進材料、區域海洋)、積極推進三個跨學科交叉領域(認知與腦科學、數據科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以及建好三個人文社科研究平台(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澳門研究中心、亞太經濟與管理研究所)。

在此研究戰略佈局下,澳大研究生教育踐行「知識整合」,既提升學生的專業水準及研究能力,也提供大量參與跨學科學習和研究的機會,並圍繞經濟發展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創建及優化前沿和交叉學科的課程,協助學生理解和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

曾在澳大英文系修讀本科和碩士課程、目前修讀博士課程的唐儀在導師李德鳯(英文系特聘教授、翻譯傳譯認知研究中心主任)和李麗青(英文系副教授、翻譯傳譯認知研究中心副主任)指導下,探索跨語言處理與大腦高層次認知能力的關係。唐儀說:「我們團隊的語言學研究結合人文和科技。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錯綜複雜,尋找解決方案時單從個別學科難以找到足夠線索,必須跨越學科邊界。著重跨學科學習正是澳大研究生教育的特質。」

唐儀在2020年從澳大本科畢業前,獲得美國、英國、香港多所知名院校英文系的碩士課程錄取,但考慮到澳大在其研究領域的優勢和雄厚的師資,選擇留校攻讀文學碩士學位(翻譯 - 英漢)。「我對語言能力如何影響人們的認知功能的課題很感興趣,但要深入研究這課題,語言學理論、認知神經科學知識和實驗研究技能都是必不可少。借助澳大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我能高效收集腦部影像和數據,藉此分析人們執行跨語言任務時相關腦區域的激活程度,了解語言加工相關的認知與神經機制。」

為研究生提供良好條件

澳大為研究生提供良好條件和機會探索新知,例如博士生獎學金和澳大博士生教研助理為獲得者提供每月津貼,為期最長四年;也設面向本地碩士生的「澳門大學理工科課程獎學金」。除了獎學金,澳大也為研究生提供大量發揮研究能力的機會,包括外地交流和實習、在國際會議展示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以及以研究成果開發產品和服務。

澳大微電子研究水平處世界前沿,擁有國際一流的教研團隊,更設有該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研究生提供許多技術創新的環境和機會。不少研究生在國際學術會議展示研究成果,廣受認可。正在攻讀電機及電腦工程系和微電子研究院的哲學博士學位(電機及電腦工程)課程的蘇偉傑,2019年在其導師林智聲副教授支持下,首次參與國際學術會議,在葡萄牙里斯本介紹其科研成果。過去四年,他參與發表了11篇關於電能質量研究的論文,其中三篇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

助研究生將成果轉化

在博士學位課程上,澳大踐行「協同創新」的理念,營造有利學生發揮研究能力的環境,促進跨學科、跨領域的啟發和交流。澳大以「3+3+3+3」研究戰略為導向,支持重大科研領域的研究和人才培養,並以開放、合作、資源分享的模式,鼓勵學院、學系和博士生充分發揮優勢,參與學術合作、互補優勢,提升科研成果的質素和影響。

蘇偉傑在澳大修讀本科課程期間培養了對研究的興趣,並在大學四年級設計畢業作品時接觸到電能質量研究領域,後來在林教授鼓勵下留校深造。「澳大課程鼓勵學生創新。我在澳大的學習和研究經歷啟發了我關注產學研方面的發展。」蘇偉傑所在研究團隊的研發方向之一,就是開發新型的電能質量補償裝置及其控制器,用於清除電網和電器內的無功功率和諧波污染,從而節省電力。去年他獲得澳門科技發展基金頒授研究生科技研發獎,其參與開發的電能補償裝置目前已經投入生產,近期將於澳門的水廠使用。

無論研究生來自哪個學術範疇,澳大都能提供充足的支持讓他們深入探索未知,並將他們的發現貢獻世界。蘇偉傑與同學組隊在參與中銀盃百萬獎金澳門區創業大賽期間獲澳大創新創業中心支持,嘗試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切合本地市場的產品。他更與微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同學在澳門創辦了科技公司。「在澳大支持下,我們計劃轉化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專利成為產品,發揮優勢為澳門的產學研發展作出貢獻。」

文/葉浩男、實習生李少杰

圖/編輯部、何杰平、校園記者周媛媛

來源:《澳大人》第1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