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澳門大學「五位一體」研究創新及轉化體系最後一環的實踐平台,國家級眾創空間——澳大創新創業中心致力於營造有利於孕育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環境,輔助澳大師生、校友將創意理念轉化為實踐,使其藉著大學的產學研支援平台把成果商品化。本文將帶領讀者走進位於澳大聚賢樓一樓的創新創業中心,了解該中心為初創公司提供的各項輔助策略及其孵化項目。

對初創公司的扶助

成立於2017年的澳大創新創業中心(下簡稱創新中心),經過幾年的努力,至今已孵化了超過40間初創公司。2019年更獲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准成為國家級眾創空間,體現了國家對澳大產學研發展的充分肯定。

2017年畢業於澳大心理學系的蔣家文,在大學最後一年與兩位通過校內活動結識的電腦及資訊科學系同學梁嘉俊和湯穎豪共同創辦Barra Studio。他們是2018年首批進駐創新中心的團隊,目前專注於3D立體建模及AR互動設計,致力於為企業及品牌提供具有創意的AR市場營銷服務。Barra Studio承辦了由澳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聯同地區商會先後推出的「關前薈」、「悠路環」和「悠氹仔」三項融合「旅遊+科技」項目,透過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科技體驗,促進區內消費從而盤活社區經濟。

助初創團隊與市場對接

澳門初創企業發展最難之處,除了把握市場機遇,還有啟動資金、商業網絡和所需的人才等。Barra Studio作為創新中心首批進駐的孵化團隊,蔣家文感謝母校的支持和信任,「大學是我們的支援後盾。我們還通過創新中心學習到行政、會計、稅務、法律以及融資等企業知識,令公司的營運更加暢順。」

創新中心作為支持澳大師生校友起步的「跑道」,自成立後致力輔助入駐團隊爭取對接校內外各種可能的資源、投資和協助,當中包括基金機構、公司和投資者,以擴充營商資本;同時還安排適切的孵化指導,從前期的諮詢建議,到定期的專家輔導等,使團隊及早認清其項目的優勢和存在問題,從而尋找解決方案和調整未來的發展方向。Barra Studio初期在創新中心的穿針引線下,參加了「第五屆澳門工展會」,與利達通黃頁有限公司簽署AR技術的合作備忘錄,其後接觸更多大灣區內的資深企業家,逐漸積累人脈資本,有助團隊尋找天使投資者和開展融資計劃。

Barra Studio 因應發展所需,已於香港數碼港和廣州天河港澳青年之家建立辦公點,更是首家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註冊成立的澳青企業,未來將利用合作區的優勢拓展業務。

青年創新孵化平台

創新中心一直積極推動澳大與澳門及內地政府、學校、企業、孵化器、創投機構、導師等形成良好互動,成果備受社會肯定,現時已是澳門重要的青年創新孵化平台。在已進駐創新中心的40多間初創公司的項目中,其中約有20個項目已成功孵化,即有商品或服務投入市場,並能夠支撐繼續往前走。

創新中心主任顏至宏教授表示,中心致力支援澳大師生和校友把具商業潛力的創新構想轉化成項目,尤其是大學優勢學科的研究成果,並透過開展「硬科技」孵化服務,加強大學的研究及知識轉移的發展,藉以構建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的生態系統,並形成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培育新晉的初創企業家,促進澳門高新科技的產業發展。

創新中心孵化的項目大部分是來自澳大師生的研究成果,範疇包括醫療科技、新材料、資訊科技等。其中有紫電科技的Flash™隱形空氣消毒機、卒中全鏈條智慧雲平台、中藥品牌「晰窗」、 澳門蓓淶生物科技的幹細胞常溫運輸系統、天鎷科技有限公司的新一代蛋白質分子檢測產品和服務方案、金創克有限公司的糖尿病足傷口敷料、看透你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型血液螢光檢測儀、優創譯科技的多語言智能翻譯平台等。

助初創團隊與產業對接

創新中心致力協助初創團隊與產業對接,以科技創新帶動經濟效應。澳大孵化的初創公司紫電科技,擁有多項與空氣消毒、淨化相關的自主研發技術,於2019年由當時仍為澳大心理學系學生的岑邦杰創立。在創新中心的天使資金支持下,岑邦杰帶領團隊研發了Air-ClearV®空氣消毒技術,能夠對工作空間內的空氣進行24小時的無臭氧空氣消毒,同時淨化PM2.5、病毒、細菌和尼古丁等污染物。技術通過澳門、內地及瑞士五家專業機構檢測,屬醫療級別,適用於醫院手術室、感染病房、診室和走廊等需要無菌環境的場所,並已獲六項國家發明專利,四項國際專利正在審批中。岑邦杰更獲得了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傑出青年企業家」和多項創新榮譽。

岑邦杰與團隊研發的Flash™隱形空氣消毒機是其與創新中心合作的科創項目,在疫情期間為醫療健康及防疫消毒領域作出貢獻。他說:「創新中心作為國家級眾創空間,擁有寬廣的商界人脈,能為我們鋪橋搭路。不僅透過不同創新賽事、科技成果展引起社會關注,更能幫助我們接觸潛在商戶,開拓新市場。創新中心的指導,讓我們在剛成立的短短一年內,從一個對商業運作甚麼都不懂的初創團隊,可以發展成為一家科技公司。」

目前,Flash™隱形空氣消毒機已獲澳門鏡湖醫院、澳門科學館採購使用,團隊亦在佛山市設置生產線。岑邦杰將繼續帶領團隊,在現有技術平台基礎上,對製作工藝和產品用料進行升級,提高產品的耐久度和增加防火功能。「很感謝當初澳大為我們打造了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不僅為初創團隊創設起步資金,還提供技能培訓,有助我們與澳門、大灣區的產業對接,加快我們進入大灣區的步伐。」

助科技公司展示成果

「卒中全鏈條智慧雲平台」是腦中風預警、診斷及復康的智慧系列設備,屬腦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的跨學科研究項目,由澳門大學、重慶大學、暨南大學團隊共同合作,澳大科技學院副教授萬峰指導,澳大博士後研究員、卒明健康(澳門)有限公司創始人譚亮落實成果轉化。

腦中風具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及高復發率的特徵,譚亮博士一直在內地擔任神經外科醫生,曾多次親眼見證患者到醫院時已經錯失了診治腦中風的黃金4.5小時,即病發後腦細胞徹底死亡的時間。於是他與團隊開發了無線監測藍牙耳機,利用先進技術時刻量度腦溫及腦氧情況,並把數據上載至雲端,方便病者家人輕易從手機應用程式讀取。該藍牙耳機目前已完成臨床試驗,準確率達85%,相關技術已獲6項發明及9項實用新型專利,預計將於2023年推出市場。「隨著澳門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我們的產品可隨時為千家萬戶的老年人提供24小時監測,以及適切的診斷,為長者健康撐起一把保護傘。」

另外,譚亮博士還與團隊開發便攜式的磁力共振影像卒中診斷儀,設備僅重500千克,磁場強度50mT,單序列成像只需7分鐘,宜配置於救護車中,供醫護人士即場為病者進行診斷,病者一旦被檢測出腦中風,可當場接受靜脈溶栓治療。譚亮博士表示,整個檢測時間僅需五分鐘,將救治時間推前至抵達醫院前,「哪怕僅提前十分鐘治療,已足以改寫每年10多萬患者的命運。」該產品2019年亮相於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臨床試驗初步結果顯示高分辨率,團隊計劃三年內取得大灣區救護車80%的市場份額。譚亮博士將繼續在萬峰教授指導下,深耕卒中復康治療技術,推進後續研發項目,以嶄新的「腦機交互」反饋技術,開發新型卒中手部康復外骨骼系統。

自2020年以來,譚亮博士團隊贏得了12項比賽金獎。他感謝創新中心的支持,「中心賦予我們可以展示成果的舞台,更可通過這些舞台結識很多內地、海外的天使投資者和投資機構。

透過創新中心將研究成果商品化

創新中心另一孵化團隊創立的中藥品牌「晰窗」,以「現代科技承載古方精粹,讓中醫文化融於年輕日常」為願景,聚焦於開發中醫藥健康產品。遴選古代經典名方和臨床驗方,推出了內服加外養結合的護眼系列產品,目前「中藥熱敷蒸氣眼罩」和「護眼功能軟糖」等已於內地市場出售。「晰窗」由倪靜雲博士創立,她師承澳大中華醫藥研究院王一濤教授,博士畢業後從事中醫藥產品研發多年。

倪靜雲博士於2021年成立澳門芝寶健康科技一人有限公司,也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內設立了珠海橫琴澳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在創新中心的支持下,倪博士的護眼產品逐漸把不同階段的研究成果商品化,還與澳門馬交牌合作聯名推出改善睡眠的眼罩產品,於今年六月底在澳門藥房售賣。她說:「我們正計劃把部分的澳門研發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進行成果轉化,利用深合區支持中醫藥創新的優勢,便利我們與專家、市場和供應鏈的資源進行對接。」

創新實踐平台

創新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重點支援澳大學生、教職員及校友把具有商業潛力的創新構想轉化成創業項目,讓其「走進社會」以産生經濟效應,把人、技術和產業相互貫通,並協助入駐公司參加創業比賽、路演、展覽、交流、合作及投資洽談等。

大學的科研成果最終目的是要走向市場,澳大也因此建立「五位一體」研究創新及轉化體系,從創新、服務、管理、培育和實踐等維度構建高水平產學研平台。五個平台各有重要角色,但此體系最大特點在於平台互通,當不同平台整合為一體,就能產生協同效應。顏至宏教授說:「創新中心是大學成果轉化體系最後一環的實踐平台,未來將繼續配合大學產學研的發展,重點支援及發掘更優秀的團隊,培養及幫助澳門青年成為積極創新及銳意進取的高端人才,深入地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冀達至『為青年計、為澳門劃、為灣區書』目標。」

來源:《澳大人》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