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是一所國際化綜合性公立大學,坐落於澳門這座中西合璧、文化多元的歷史名城,校園更匯聚了一批來自世界各地的語言學家。他們在多語多文化的環境和氛圍中如何傳道授業?如何開展學術探索?如何在語言教學上結合澳門獨一無二的人文背景,開闢出一條特色鮮明的澳大之路?
澳門獨特的語言景觀
澳門獨有「三文四語」(三文:中文、葡文、英文;四語:廣東話、普通話、葡語、英語)的語言景觀。人文學院院長、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徐杰教授說,現代澳門由歷史和現實多重因素交織而成,彈丸之地多語通行,多種文化和文明並存,素有「多元文化的鮮活博物館」和「多種語言的天然實驗室」的美譽。
徐教授說:「特殊的歷史際遇、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經濟生活、特殊的政治生態決定了澳門多語言、多文化和諧共存的特殊狀況。澳門僅有30多平方公里土地和60多萬居民,通行的語言竟達兩位數。多種中西文化長期並存融合,廟宇和教堂數百年來毗鄰而立,堪稱舉世經典。澳門自然形成的多語多文化生態恰好為研究語言文化接觸、語言文化變異、不同語言文化相互影響和融合提供一個難能可貴、近乎完美的語言文化研究社區樣本,已經成為一個理論意義深邃、實踐價值重大的世界級研究課題群。」
學語言的重要性
徐教授表示,他最自豪的是人文學院有一支優秀而高度國際化的師資團隊,成員各有所長,來自世界著名學府。多數學者曾在全球各地教學和研究,專長涵蓋文學、歷史、哲學、語言、翻譯和藝術等人文學科核心領域。徐教授說:「澳大在各個人文領域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強調大學語言教育的重大意義。」
徐教授說:「語言能力與語言教學的重要性,怎樣強調也不過分。」他概括指出,語言有三大功能,不僅是交際工具和文化認同符號,還是思維平台。語言是獲取、消化、整合和創新知識等活動的平台。語言能力包括母語能力和外語能力,代表了我們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在絕大多數生活和工作場景中,語言能力強,其它能力亦不會弱。語言能力體現綜合能力;提升語言能力,也可顯著提升綜合能力。
「如果說數學是理工農醫各學科的基礎學科、歷史是人文社科各學科的背景學科,語言則可說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學科。現代人所謂的4C核心能力: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和創新能力(Creativity)直接或間接都跟語言能力密切相關。」
培養語言人才配合社會發展
徐教授表示,人文學院的語言教學在學術界久負盛名,其中中國語言文學系兼採海內外之長,融會貫通,並跟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和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構築了中文學界最高水平的四校交流合作平台。葡文系更在同類學系中首屈一指。英文系和日本研究中心多年來將語言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密切掛鈎,極具創意和成效。
英語在澳門的使用可追溯到17世紀上半葉英國商人抵澳。英國東印度公司18世紀初在澳設立據點。澳大語言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英文系副教授Andrew Moody是世界英語專家,致力於記錄澳門悠久的多語傳統,著有《Macau’s Languages in Society and Education》一書。他是少數嘗試全面審視澳門語言歷史和教育的西方學者,目前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語言學刊物《English Today》的主編。該刊以長期探討英語在新時代的全球傳播和演變見稱,在學術界舉足輕重。
他表示,澳門在1842年前是華南的英語文化中心,當時英語已對澳門多語言和多文化的發展構成影響,但這段歷史已被遺忘。「澳門自1999年回歸後,來自亞洲和歐美的投資漸增,不僅需要能以英語交際的人才,更要根據不同專業的需求培養高級英語人才。倘若澳門能留住這些人才,將會有利於打造和提升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地位。」
Moody教授指出:「在21世紀,學習英語不再僅為與母語是英語的人溝通,而是為了跟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正因如此,許多一流高等學府一直堅持以英語能力為最基本的學術要求。」
課程改革強化學術英語
澳大英語中心肩負著提高學生學術英語水平的重任。中心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合適的教學方法已有數年,今年推出英語課程改革,期望提高學生在其學科的學術英語水平。英語中心主任、人文學院應用語言學副教授陳海瑛表示,課程改革旨在促使畢業於中文中學的新生更加適應澳大的全英語教學環境,滿足其學習需求。
過去幾年,英語中心就社會科學、工商管理和先進科技等領域對英語水平的要求諮詢多間學院的教授。此外,為開發「大學英語1-3」基礎級課程,英語中心對比了市面上的學術英語教材,最後決定採用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學術英語系列教材。中心的教學團隊按該系列教材設計了專題導向項目的學習材料、加入互動式Moodle活動,並採用混合模式的多媒體教學,藉此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協助他們學習語法和學術詞彙。新的中級英語課程則使用由中心的教學團隊設計、曾獲英國文化協會英語教程設計獎的教材,注重學術領域的語言學習。學生不僅能從中磨練學術論文寫作、討論和演講等方面的技巧,還能以學術英語學習解讀、評價和生產知識的過程。
陳教授指出,新的英語課程和輔助式英語聯合教程活動的另一特色是推動具全球視野的英語技能學習(Mercer, et al. 2019)1,滲透批判性、創造力、團隊協作、數碼化思維、健康、跨文化能力和公民意識等概念。2022年,英語中心擴大了英語聯合教程活動的範圍,加強支援學生在課堂外學習學術英語。
大部分學生認為,新的學術英語教程有一定挑戰性,有助他們掌握更多學術詞彙和提升英語表達能力,並認為過程寫作、演講的教學方法有效,其英語水平和信心逐步提高。
沉浸式語言環境促葡語習得
澳大葡文系是葡萄牙和巴西以外最大的葡語學術單位,與葡萄牙的高等院校開展高水平的人才聯合培養項目,致力培養和輸送中葡雙語人才,助力澳門搭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
應用語言學家、中葡雙語教學暨培訓中心副主任、葡文系副教授Ana Nunes在澳大任教13年,期間曾修讀中文課程,學習中文發音和語法結構,也曾自學粵語和普通話在語音和音韻的特性,她透過比較中葡兩種語言的語音特點,幫助學生克服學習葡語時的障礙。Nunes教授亦曾發表相關主題的論文,與學界分享心得:「我們的課程根據學生年齡、語言程度和學習需要而設置,不同科目環環相扣。教授會向學生闡明各科目的學習目標,期望學生也能確立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成果。學生經過四年學習,基本能說一口流利的葡語,甚至可達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B1或B2級別。」
沉浸式的葡語環境有利成年學生學習。文學士學位(葡語研究)課程主任、葡文系助理教授張靜表示,根據其多年的教學經驗,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語言學習優勢,如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明確、專注力更持久和讀寫技能良好。她去年與在葡文系任教多年,現為該系訪問教授的里斯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Maria José Grosso等學者合作,分析母語為中文的成年葡語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挑戰,並出版了《研究與參照:葡語教學在中國》一書,呈現中國內地和澳門葡語教學的現狀。
張教授指出,澳大葡語教學資源優渥,學生可在第三學年到葡語國家的大學學習,有助他們吸收葡語知識和理解當地文化。「澳門中西交融,造就了澳大多元文化的基因,亦有助學生從城市的人文肌理和大學的多語學術環境中應對葡語學習的挑戰。」
構建世界級中國文化學術重鎮
漢語語言學家徐杰教授曾獲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榮銜,在中國內地、美國和新加坡任教和研究20多年,2008年加盟澳大。他在出任人文學院院長前曾任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
徐教授表示,中國語言文學系是澳大重點發展的學系之一,師資雄厚,學術精湛。「多樣性是學術發展的動力和泉源。每個學術機構都要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中國語言文學系在教學和研究時提倡世界視野、離開國學看國學,將中國的語言文學現象放在整個人類社會所可能具有的語言文學總體樣式和總體格局的大框架下探討。我們要用世界語言講中國故事、用世界語言講澳門故事。」
跨文化研究實力雄厚
澳大的語言學教授在語言和文化研究領域實力雄厚,成果豐碩。過去五年(2017-2021),他們在《中國語文》、《當代語言學》、《World Englishes》、《Lingua》、《Journal of Pragmatics》等學術期刊發表超過250篇論文。此外,由澳大編輯出版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南國學術》在「2020年度複印報刊資料轉載率排名」的「中國高等院校主辦學報排名」位列第三。徐教授表示,相對於國內其他大學,澳大在比較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翻譯學等領域特色鮮明、優勢突出。
語言人才出路廣闊
過去10年,人文學院培養了超過3,300名畢業生,在世界各地發展,例如從事教育、翻譯、商貿、行政等,也有不少人到芝加哥大學、波士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等知名學府深造。徐教授指出,內地50多家開辦葡語課程的高校的教師,以及澳門的中文教師和葡語教師,很多都是澳大畢業生。「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愈來愈多公私營機構,包括銀行、貿易公司、科技企業和政府部門,都需要精通『三文四語』的人才,這些機構每年都聘請很多澳大畢業生。」
徐教授強調,澳大的中國語言文學系、英文系、葡文系和日本研究中心致力為國家和澳門培育優秀的語言人才:「具備語言優勢的學生無論在澳門、粵港澳大灣區其它地方,還是世界各地,都能找到發揮才能的舞台。」
注解:
1. Mercer, S., Hockly, N., Stobart, G., & Galés, N. L. (2019). 《全球技能:培養運籌帷幄的21世紀公民》。牛津大學出版社英語教學專家組,牛津大學出版社。
來源:《澳大新語》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