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住宿式書院提供不少機會給學生參與和組織大大小小的社會服務,培養公民責任心和團隊協作能力。一些學生不單在服務時增加了對社會的認識,也體會到孟子所述「愛人者,人恆愛之」的道理 。
協助兒童學習
吳宇涵是葡文系四年級學生,也是紹邦書院義工組織「築夢小隊」的內閣成員。他們週一到週五每晚到位於望廈的「恩慈院兒童之家」協助有不同需要的兒童學習,既付出愛,也收到小朋友的愛。與不同性格的兒童相處後,吳宇涵學會易地而處,從不同角度理解對方學習時的挑戰。
她對一個比較內向的男孩印象尤其深刻:「我每次去兒童之家都會主動找他。起初他不太想跟我說話,但後來漸漸願意交流,甚至將自己的畫送給我。我很高興與他建立了信任。」
去年暑假,吳宇涵也跟書院其他學生到山西省沁源縣義教,向當地兒童介紹世界各國的地理和文化,以及教他們講簡單的葡語問候語,「我們想告訴小朋友世界很大,而他們的未來充滿可能性。」她希望畢業後繼續回饋社會,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到內地學校義教
就讀中國語言文學系四年級的曹光彪書院學生繆敏立是書院義教團隊的團長。過去三年半,他四度與書院導師和同學到貴州省從江縣幹團美娥小學義教:「在從江義教,我不單幫助到小朋友,也磨練出更堅強的性格。」
繆敏立一年級時比較不善交際,當他得知書院招募學生到從江義教,覺得是一個改變自己的機會,希望藉此認識新朋友和擴闊視野。「我剛開始義教時,應變和溝通能力較弱,上課時只能讀講稿,後來一步步克服這個問題,現在沒有講稿也能上課,也能隨時向同學從容地分享義教經驗。所以我覺得不單是我們去從江教導他們,我們也在從江學了許多。」他第一次義教時教美術,與同組兩個同學分別改了三個暱稱:「小黑」、「小白」、「小灰」。每次回到從江,小朋友都會叫他「小黑哥哥」。
他也表示,自己從小朋友身上學懂珍惜:「比起在澳門擁有豐富物質的兒童,他們更加珍惜學習機會。每次我們準備離開時,他們都會依依不捨地問我們何時回去,也會寫信和送摺紙給我們表示謝意。」
這些義教經歷讓繆敏立達成大學一年級時定下「走訪不同地方、跳出書本限制」的目標。他鼓勵其他同學也積極參與義務工作:「做任何事前,不要過分擔心能否成功,最重要是嘗試。如果你敢走出第一步、全心全意投入,最後必會有收穫。」
收集和分派剩菜
教育學院三年級、張崑崙書院學生馬雯汐參與義務工作已有六年。她目前是書院院生會副主席,過去是書院義工隊隊長。她曾多次組織書院同學參與澳門樂施會及救世軍喜樂家庭綜合服務中心主辦的剩菜回收項目,到街市收集菜販剩菜,再分派給有需要的家庭。「這個項目既減少浪費食物,又能幫助他人,同時給我帶來成長機會,讓我處事更成熟和加強溝通能力。」
此外,澳門在2021年三度展開全民核酸檢測時,馬雯汐都與書院導師和同學當義工維持檢測站秩序,特別是在關愛專道接待長者、孕婦、嬰兒和殘疾人士。「很多走關愛專道人士無法自行預約檢測和展示健康碼,我幫助他們時會留意自己的態度,保持禮貌,避免令他們感到難過或不好意思。」
無論是分派剩菜還是在檢測站做義工,馬雯汐都接觸到不同的弱勢群體,對澳門社會有了更全面認識。但無論服務對象是誰,她都堅持從平等的視角助人。「比起物質援助,將心比心更加珍貴。我們助人應該出於善心,義工和服務對象沒有高低階級之分,這是我時刻緊記的原則。」
住宿式書院實踐全人教育理念
澳門大學住宿式書院是一個知識整合的學習平台,體現了大學本科教育通過推行融合專業、通識、研習及社群教育「四位一體」的全人教育理念,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競爭力和世界擔當的人才。其中作為社群教育重點的書院系統,更致力提升學生具備公民責任心、全球競爭力、知識整合能力、團隊協作、服務與領導、文化參與、健康生活七項勝任力。
文 / 校園記者顧文晴、程若琛、林程峰
圖 / 校園記者林程峰,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人》第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