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的2013年,澳門大學成立健康科學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正式在澳門啟動精準腫瘤醫學的研究。學院成立時從世界各地招聘了一批頂尖的癌症研究專家學者加盟,當時正於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的狄利俊教授是其中一位,成為學院當年招聘的首批教學人員之一。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學院已成為精準腫瘤學研究的重鎮。親歷學院從零開始到研究成果豐碩的狄教授向《澳大人》娓娓道來當年學院初創階段的背後故事。

仰慕鄧初夏教授加入澳大

狄利俊教授與澳大緣起於健康科學學院院長、生命科學領域頂級美籍華人科學家鄧初夏教授。

2006年狄利俊在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赴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任博士後研究員,2007年轉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轄下的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主要研究基因表達的轉錄調控機制和基因表達調控網絡,通過探索癌症等疾病的異常基因表達,瞭解癌症的發生、發展、惡化和轉移等機制,至今在相關研究領域發表了20餘篇SCI期刊論文。在美期間,他有緣結識已經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糖尿病、消化和腎臟研究所擔任資深研究員的鄧初夏教授。狄利俊當時就已經十分仰慕鄧教授,知道鄧教授的論文極具開創性,尤其在乳腺癌發病機理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美國的華人研究員中享有盛譽,因此開始和鄧教授及其實驗室有了密切的聯繫。

鄧教授在美時邀請狄教授加入澳大,狄教授當時考慮到澳門對癌症疾病機理的研究不多,若離開美國到澳大發展,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根據澳大新校園的藍圖,新校園無論教學環境和科研設施都非常完善,對我們研究癌症的學者來說,未來的發展空間很廣闊,加上由鄧教授來領導學院發展,我更加充滿信心。」

狄教授說,學院裡大部分的教學人員都是因為仰慕鄧教授的學術成就而加入。現任副校長(研究)葛偉教授和鄧教授相識多年,「2013年葛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任職,也應鄧教授和大學邀請加入澳大,共同創立健康科學學院。當時由於鄧教授仍在美國,副院長葛教授就兼任代院長一段時間,他們常常通過線上謀劃學院的籌建工作和制定發展方向。」

籌建學院時期

狄教授剛到澳大時,是2013年3月,那時大學仍未遷往新校園,學院也才剛成立,連獨立的辦公室也沒有,也沒有實驗室可用。他與同學院的太太王麗高級導師來到澳大時,院長和副院長仍未正式到澳大上任,學院只有兩名行政人員,四人為學院的行政管理和添購教學和實驗儀器等事務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他憶道:「學院安排我和同事在珍禧書院(現名為霍英東珍禧書院)其中一個房間設立臨時辦公室,我們為了儘早開展研究,曾短暫與中華醫藥研究院的老師共用實驗室,直至2014年全面遷入新校園後,學院有了獨立的學院大樓和實驗室。鄧教授在2014年12月也正式出任院長,全院上下幹勁十足,凝聚了一股全力向前衝的力量。」

新校園在2013年7月20日啟用後,健康科學學院是首個遷入新校園辦公的學院。狄教授說:「親眼目睹學院從一個小小的辦公室,到擁有專屬的教學大樓和實驗室,心情非常激動,我們相信更廣闊的空間和優越的設備能幫助學院的研究更好地發展。」

上下一心提升教研質素

遷入了擁有先進和完備教研設施的學院大樓後,狄教授和學院其他新招聘的教授立刻開展研究工作,隨即發表了不少高質素論文。教學方面,狄教授指導的第一批博士生中,其中一名在讀博期間就發表了五篇SCI高水平學術論文,其中數篇論文的影響因子更超過10,而且該博士生不到四年就已拿到博士學位。「我們開了一個很好的頭!」狄教授這幾年指導過不少優秀學生,包括奪得2020年度澳門科學技術獎研究生科技研發獎的博士生李晶晶。

「學生取得好成績,最令我感到自豪。」狄教授經常鼓勵學生,在選擇研究課題前首要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其次考慮自己的興趣,「做科研的人都很聰明,如果想在一群聰明人中突圍而出,就要做比較得心應手的事。」

學院充滿凝聚力

狄教授形容學院同仁之間相處十分融洽,主要因為鄧教授有領導的凝聚力,還能夠把大家的勁頭都激發出來。他說:「創院那段時光,我們經常聚在一起聊學院的未來方向,尤其經常聊到腫瘤的研究,大家都希望在攻克腫瘤的難題上獨闢蹊徑,找到創新又有效的治療方法。僅靠鄧教授、葛教授和我遠遠不夠撐起整個學院的發展,後來有了愈來愈多優秀的學者加入,學院也不斷壯大起來。到了今天,我們學院已發展成為研究精準腫瘤醫學的重鎮!」

狄教授見證著學院的發展和壯大,對澳大有強烈歸屬感,「我和太太都覺得很幸運,雖然這些年來我們在科研路上面對不少挑戰,也有很大壓力,但我們可以在澳大做著自己喜歡做的研究,這是非常幸運的事。」

新的一年,狄教授無論對自己的教研或對學院的未來發展都充滿信心。他認為藉著粵澳深度融合,醫藥產業發展實現跨越發展之際,澳大的精準醫學研究必將蓬勃發展,未來可期!

文 / 盛惠怡
圖 / 何杰平,部分由健康科學學院提供

來源:《澳大人》第1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