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學生經常要為寫論文費煞思量。究竟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術論文?今期,我們採訪了非英語專業的教授們,分享他們發表第一篇英文論文的經驗,以及學習英語的心得。
大量閱讀和寫作訓練
歷史系主任王笛教授1978年以優異成績考進四川大學歷史系,1985年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1991年赴美,1999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完成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得克薩斯A&M大學歷史系教授。他在美國任教17年間出版了兩本英文著作,2015年來澳大後的五年間,出版了兩本英文著作、四本中文著作,還發表了21篇中英文論文,他說:「這是我30年來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發表和出版的高峰期。」
王教授被學界認為是研究中國城市史和新文化史的代表性人物,其著作獲得高度評價,這位學術大牛當年是如何寫出第一篇論文呢?王教授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期間發表首篇英文研究論文,事前足足花近一年時間預備,包括搜集資料、閱讀相關理論等,那篇論文後來更是他博士論文的基礎。他說:「我覺得學好英文必須大量閱讀和寫作,學生可先揣摩一些論文或較佳的書籍章節,日積月累,寫作水平自然能提升。」
要言之有物
王教授認為,一篇好的文章必須言之有物,觀點論述條理清晰,結構嚴謹,段落層次分明,語言通暢。「不論中或英文寫作,最關鍵是知道如何表達思想,如何為文章佈局。寫作是最難的,但學生若想向學術發展,必須攻破寫作這難關。」
王教授在美國時有教授寫作課,來到澳大後也為學生開設寫作必修課,他說:「歷史研究論文由30頁到100多頁都有,我一般教學生先由短文入手,再到長篇研究文章。寫作課使用一本專門教學生寫論文的手冊,明確了歷史寫作的一些基本要求、規則和格式,非常實用和有參考價值。」
要有獨特觀點和有力論證
哲學與宗教學系主任王慶節教授一年多前來到澳大任教,之前曾在香港中文大學、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和北京大學任教,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當代西方哲學,尤其是德國現象學哲學;東西方比較哲學、倫理與道德哲學等。是南京大學哲學系1977級系友,他發表的第一篇中文論文是在北京大學讀碩士課程期間完成,而第一篇英文論文是在美國杜蘭大學讀哲學博士期間完成。
由於歷史原因,王教授在大學才由ABC開始學英文,他說:「當年都是用傳統的背單詞、背課文的方法來學英文。赴美留學後,有了語言環境的浸淫,英文才有較大進步。」王教授至今已發表多部學術論著,翻譯的哲學經典有三部入選著名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系列,還有近50篇以中英文撰寫的學術論文。他說:「學術性著述,無論中文或英文,首先都不在於措辭華麗,而在於是否具有真知灼見和個人獨特的風格。尤其是哲學論文,不僅需要表明獨到的論點和論斷(statement),更要能把論斷或想法清楚明白地表述出來和為之提供合理有力的論證(justification),換句話說,論述必須言之成理。」
模仿句式寫法
土木及環境工程系阮家榮教授在澳大教學近20年,他總結經驗說:「理工科的論文方程式居多,學生準備論文前,多參考別人怎樣描述方程式的符號,再下苦功模仿句式的寫法,很快就能掌握論文的寫作技巧。寫作時謹記句式要簡短,敍述言簡意賅,少用繁複句子結構,而且文法一定要準確。」
阮教授1997年本科畢業於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後分別於1999年和2002年取得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土木工程博士學位。阮教授讀博時師承加州理工學院結構動力學貝葉斯分析先驅James Beck, 他在2004年與James Beck合著的論文《使用結構響應測量的模型選擇:貝氏機率方法》,該論文獲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旗艦學刊《工程力學期刊》發表,並於該刊數十年刊登的三千多篇論文中,引用次數名列前十。
積累專業詞彙
阮教授在讀中學、大學和碩博階段都是名列前茅的高材生,他說:「我在澳門培正中學讀書時,老師對英文的文法要求特別嚴謹,幫我打下了紮實的文法基礎。後來去到台灣大學,雖不以英文教學,但使用全英教材,四年間積累了很多專業詞彙。」
阮教授的第一篇英文論文是在香港科技大學讀碩士學位期間完成,「那篇論文跟師兄合寫,由於經過多番討論,加上我的導師來自希臘,每天見面三次,對我也有很大的幫助。我經常建議學生若要寫好學術論文,必須要精準掌握大量相關領域的專業詞彙。」
來源:《澳大人》第1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