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從1981年創校以來,一直是國際化和多元開放的校園,師資團隊聘自世界各地,持續帶動教研走向卓越,提升大學的競爭力和國際聲譽。

創校初期師資團隊建設

黃景強、胡百熙和吳毓璘三位創校人在東亞大學(澳大前身)建校初期已著力聘請優秀師資,包括聘請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出任文學院講座教授。饒教授協助研究院創辦中國文史學部,親任該學部主任,為中文系創系教授。他在創校之初為大學人文學科建設克盡厥職,奠定了中文學科紮實的學術和研究基礎,更為澳門培養一批造詣精湛的漢語言文學研究人才,提升大學的聲望。

1981年至1987年是澳大教師隊伍平穩發展的時期,教學人員不超過100人。1988年,澳葡政府通過澳門基金會收購東亞大學並進行重組。1991年是大學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該年東亞大學正式更名為澳門大學,澳葡政府頒佈新的《大學章程》,使澳大邁向新的發展階段。1988年至1991年間是師資隊伍發展最快速的時期,規模急速擴大。

創校初期,大學除了聘請資歷豐富的教師,還集合了一批剛畢業的大學生開展教育事業。1989年畢業於英國威爾斯大學的袁振業機緣巧合下從香港來到工商管理學院,任職會計專業的講師,他回憶道:「大學用了不少資源栽培年輕教師,還推出措施鼓勵講師帶職進修,赴海外或在本地攻讀博士,以及撥出經費支持教學人員深化研究項目等,對提升教學團隊的質素幫助極大。」

在大學支持下,袁振業一邊教學、一邊攻讀博士學位,於1999年獲得澳洲南澳大學會計管理博士學位。過去32年,他由講師晉升至副教授,還出任會計及資訊管理學系主任14年。「澳門回歸後,大學在特區政府支持下迅速發展,增撥了很多資源支持教研。大學近年還推出為助理教授晉升至副教授的『6+1』制度,除了要求我們的教學與時並進,還要求不斷有高質素的研究產出,令整體師資的水平有很大提升。」

回歸後著力提升師資質素

1981至1999年間,澳大經歷了創建、調整和鞏固的階段,為未來的拓展奠下紮實基礎。隨著1999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澳大進入另一個發展階段。此時大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繼續提升教學和研究質素,策略有二:一是全球招聘優秀師資;二是通過內部晉升。當時一批講師九年內完成攻讀博士學位並晉升至助理教授,增強了澳大的師資力量。

2006年,澳門立法會通過《澳門大學法律制度》,澳門特區行政長官頒佈新的《澳門大學章程》。大學成立新的管治架構,以校董會為最高管治機關來代替政府的直接監督,符合國際通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修章帶來的學術自由和行政彈性加速了大學的發展。資料顯示,1999年至2008年間,具博士學位的教師由23%提高到超過70%,人數從229位增至378位。教師隊伍規模及質素的提升,也提升了大學的聲譽和大幅提高教學和研究質素。

高潔欣教授是澳大培養的首位數學博士。她在1996年完成教育學院數學學士學位後,繼續攻讀科技學院數學碩士學位,同時出任該院助教,畢業後晉升為講師。她當年本想到海外攻讀博士學位,但在澳大任助教時認識剛到任的錢濤教授,決定留校跟隨錢教授鑽研數學。高潔欣於2005年通過博士論文答辯,之後是首位獲大學推薦到英國劍橋大學做研究員半年的教師。2006年晉升為助理教授,2013年晉升為副教授。她說:「當年澳大鼓勵教師留校修讀博士學位,且提供學費減免以作支持。在研究資源上,校內圖書館的館藏和電子資源也可協助查閱資料,所以在澳大修讀博士絕不遜色於國外。」

隨著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澳大的師資團隊也更趨多元和國際化。高教授認為:「在澳大,無論是本地或來自外地的教學人員,都可以結合自身研究方向開展跨領域的探討和創新,這有助擴展研究思維。」

新校園吸引大師加盟

2009年6月27日,澳大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獲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橫琴島興建新校園,使澳大有更優越的辦學環境和先進的教研設備,吸引更多有豐富的學術和國際經驗的教授加盟。當中被譽為「新一代治小說史、文學史第一人」的楊義教授,獲聘至澳大後出版了多部著作,更組建了一支核心的中國文學研究團隊。

2014年,澳大正式遷入新校園,師資力量也進一步鞏固。為了吸引優秀師資、提升競爭力,澳大繼續全球公開招聘優秀教學人員;獎勵學術優秀,建立國際化晉升制度,邀請國際專家提供評審建議;制定教師獎勵制度和師德準則,全面提升和強化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開展教員發展方案,如傑出訪問學者計劃、講座教授計劃等,大幅提升教學成效。

澳大的國際化師資隊伍還有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葡萄牙科學院院士等不同學術範疇的領軍人物。大學還加大力度招聘講座教授。這批具豐富學術經驗和領導力的學者,為澳大的師資隊伍帶來新的國際思維和觀點,進一步提升教研力量。

2015年獲聘到澳大任教的歷史系主任、講座教授王笛,被學界譽為研究中國城市史和新文化史的代表性人物。來到澳大後,王教授創出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因為澳大的各項有利條件,如軟硬件配套和設備、圖書館的豐富藏書等,使我的研究工作比預期快。」

王笛教授認為,雄厚的師資有助澳大穩步發展,在提升國際學術聲望方面舉足輕重。他表示:「澳大國際化的師資團隊質素很高,在甄選教師方面有一套非常嚴格的標準,為確保教學和研究質素提供良好基礎。」

國際知名納米光電子材料領域領軍人物湯子康講座教授2016年出任澳大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IAPME)創院院長,帶領IAPME在新能源材料、納米光電新材料、量子生物醫藥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湯教授回憶剛到澳大時的心情時,難掩興奮地說:「澳大遷往橫琴新校園是國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戰略的一環,歷史賦予澳大發展的好機遇,看到了澳大無限的發展潛力。經過五年努力,IAPME已建立起令人嚮往的科學研究平台,包括一流的實驗設施、富有活力的科研團隊、專業的實驗設施營運,以及高效的行政管理團隊,並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 

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為配合特區政府「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施政方針,澳大秉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原則,近年除了吸引海內外優秀的學者加入,還著重招攬本地人才,為他們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成為了不少澳門學者回流發展的首選。土生土長的科技學院電機及電腦工程系副教授莫昇萍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畢業後,曾在香港工作,後來發現在澳大的發展更具自由度。她回澳後獲澳大大力支持,創建生物醫學影像實驗室,帶領團隊先後獲得多個世界級獎項。莫教授從海外回澳發展,坦言希望藉研究「推動澳門的核子醫學和臨床發展,造福澳門。」 

從2018年開始,澳大從大學整體發展、國際化發展、教學人員隊伍建設、研究發展等方面多維度規劃大學的發展策略。目前澳大擁有一支逾600人的國際化優秀師資團隊,約80%來自世界各地,84%擁有博士學位,當中不少畢業於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史丹福大學、北京大學等國際著名學府。歷史系助理教授Joshua Ehrlich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加入澳大,主要研究思想史、大英帝國史和南亞史等。Ehrlich教授說:「我研究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史跟澳門歷史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為工作而來到與自己研究方向有聯繫的城市,這種連結的關係會令研究者對這個地方產生更大的興趣,也會有更多的深入探索。」

師資是建成卓越大學的關鍵要素

40載篳路藍縷的薪火相傳,澳大走出了獨具特色的辦學之路。在世界大學的排名,從2008年的約2,000名,躍升至目前的前350名,國際化發展第六,背後一班卓越的師資團隊功不可沒。校長宋永華教授說:「擁有一支充滿活力、具備全球學術聲譽、教學能力精湛且師德高尚的師資隊伍,是建成卓越大學的關鍵性要素。」

 一代代澳大人的奮鬥和努力,使澳大持續壯大、成長,大學的精神和底蘊日益深厚。風正帆懸萬里程,在創校40週年揚帆追夢之際,宋永華教授表示,澳大將繼續壯大師資隊伍,提升教學水平和學術競爭力,以卓越的教學和創新研究,回應和滿足本地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服務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