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成立以來的科研故事,是澳門過去數十年科技發展的重要寫照。由一無所有到初見成果、從不斷突破到走向產業化,一代代澳大人不懈研發嶄新科技,並致力將它們轉化為改善人們生活的產品和服務。
成果走向市場
近年,許多澳大團隊正與粵港澳大灣區各地的機構和企業合作,將科技成果推向市場。智慧城市、微電子和先進材料領域的一批較成熟的研究項目將透過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在橫琴新區建立的產學研示範基地,開展成果產業化研究和工作。
在橫琴產學研基地,一批科技成果正在對接當地政府和企業資源積極開展商業化過程,其中包括數字型微流控檢測芯片快速檢測套裝「病毒獵手」;利用水泥緩釋出納米顆粒複合而成的特種水凝膠,可以作為中間原料製成吸水膨脹劑,可望應用到農田保水、沙漠治理等方面,團隊正跟內地的企業合作把產品推出市場;有助破損皮膚組織再生,以杜仲研製出的敷料藥物「金創藥」,團隊已在澳大創科有限公司規範引導下成立公司。
澳大的科技成果也轉移到世界不同角落、造福各界。例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學與澳門發展及質量研究所將其研發的呼吸機原型贈予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大學,協助兩國醫療人員治療和舒緩呼吸系統疾病。
科研從零開始
今日碩果纍纍,實在得來不易。正如澳大校長宋永華教授指出:「澳門科技發展起步晚、技術相對差,體量小,但澳大在中醫藥質量、智慧城市、微電子芯片設計、城市物聯網、先進材料、精準醫學等方面還是取得了可喜成績。」
1989年,澳大前身東亞大學的教學委員會設立研究委員會,象徵大學的研究工作正式開始。1993年,大學設立科研基金,同年科技學院的科學和技術研究中心開始運作,推出15項研究和發展計劃。當時澳大科研雖然剛剛起步,但已經和其他院校積極合作,例如在1995年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轄下的研究所等開展了一系列科研項目。同年,由微電子專家、現任澳大副校長馬許願教授帶領的團隊採用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技術研發出首款芯片「UMChip」,並在國際研討會公佈,是澳大科研的重大突破。
到了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時,澳大已有一些科技成果,包括全球首部中葡電子辭典「中葡通」和「電度表脈衝轉換器」,後者在同年12月獲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專利權,是澳大首個科技發明專利。至2020年底,澳大已有近100項發明專利,數量是10年前的10倍,遍及生物醫學、中醫藥、計算機科學、電氣電子、機械、微電子、微流控等領域。
回歸以來飛躍發展
澳大科研發展離不開澳門政權移交後特區政府對科技創新的大力投入。另一方面,澳大2014年全面遷至位於橫琴島的現校園,科研環境和設施大為躍升,也為其科技成果轉化締造堅實的新基礎。
2004年,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成立,歷年來支持澳大大量科研項目,當中不少甚具產業化潛力。2011年,澳門特區政府設立三類科學技術獎,分別為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在2012年舉行的首屆頒獎禮中,澳大獲九項科學技術獎,以及19名博士及碩士研究生獲得「研究生科技研發獎」,為本澳高等院校獲獎數量之冠。其中,澳大成員獲頒六項技術發明獎中的四項,該技術發明獎是授予「運用科學技術知識發明出具有市場價值的新產品、新技術或新工藝的人士」。截至2020年底,歷屆頒發的28項技術發明獎中有20項由澳大學者奪得,足見澳大科研的市場潛力。
微電子科研成果
澳大在2003年成立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實驗室,2010年升格為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澳門第一個工程學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由澳大副校長馬許願教授出任創始主任,目前該團隊的微電子研究成果已達國際一流。在2019年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上,來自該實驗室的芯片論文發表量達全球第二,僅次於Intel(英特爾)。
微電子研究團隊為澳大開創了多個第一次。2001年,澳大參與創辦了澳門第一間集成電路設計研發公司——希迪亞微電子(澳門)有限公司(現為新思科技)。2009年,現任微電子研究院副院長麥沛然教授為主力的團隊憑「用於多制式接收器的雙階段頻道選取技術」,為澳大取得首項在美國註冊的科技專利。2011年,實驗室的三位學者余成斌、麥沛然、冼世榮更藉「高性能模擬與混合信號集成電路技術的設計與開發」這一芯片設計項目,獲頒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是首次有澳門科研人員獲此國家級獎項。三人均從小在澳門接受教育,並在澳大獲博士學位,證明澳門人在澳門也能創出前沿的科技成果。
近年,微電子研究團隊的成員在大學支持下成立企業,將科技成果產業化。其中,2018年成立的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澳大首間衍生公司,由澳大學者和畢業生組成,在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爆發初期,該公司運用澳大的芯片專利技術,推出數字型微流控檢測芯片快速檢測套裝「病毒獵手」,可於30分鐘內完成病毒檢測。
中醫藥科研成果
中醫藥是澳大科研另一亮點。澳大的中醫藥研究團隊開發了不少創新藥物、健康產品,以及參與制訂歐盟和美國藥典中藥標準,為中醫藥走進國際市場創造有利條件。澳大在2002年成立中華醫藥研究所(現稱中華醫藥研究院)。
在研究院時任院長王一濤教授率領的澳門中醫藥學者團隊努力下,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在2011年掲牌,是全國首個中醫藥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2012年,澳大與美國藥典委員會就中藥標準聯合實驗室簽署協議,成為全球首間與該委員會建立中藥質量標準開發合作實驗室的高等院校。目前,澳大已完成美國藥典及歐洲藥典等10多項中藥標準。
澳大的中醫藥研究在本地、全國和國際場合屢獲殊榮。2016年,澳大與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等完成的「中草藥DNA條形碼物種鑒定體系」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9年,澳大研發的「創新中藥系列產品」和「基於微流控技術的斑馬魚篩選系統」在第47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頒「發明金獎」,前者包括中藥固液膠囊和新型顆粒劑兩個系列共六個產品,是澳門首個獲此殊榮的「現代中藥」創新產品。
近年,澳大更聯合北京大學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共同建立「中華醫藥創新科技轉移平台」。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下,澳大通過打造橫琴產學研示範基地以及聯動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推動中醫藥研發在橫琴的佈局和發展,並努力與大灣區知名藥企推進經典名方與配方顆粒的研發、註冊和產業轉化,合力推動中醫藥標準化與國際化。
智慧城市物聯網科研成果
澳大在智慧城市物聯網方面的科研也日趨成熟,2010年澳大教授和內地專家組成團隊,開展「物聯網基礎理論及設計方法研究」項目,獲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立項和資助。2018年,澳大獲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設立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由現任校長、國際知名電力系統專家宋永華教授出任主任。
實驗室成立兩年來,開拓了不少緊扣澳門所需的科研,其中包括由實驗室主導、眾多企業和機構合力開展的「協同智能驅動的無人駕駛關鍵技術與平台」,2020年澳門首台自動駕駛巴士在澳大校園啟用,用以收集行駛數據作分析,為自動車輛將來在澳門的公共道路行駛做好準備。宋永華說:「開發自動駕駛車輛技術已趨向世界性潮流,澳大會以具影響力和創新的重點研究成果轉化,為澳門乃至大灣區的智慧城市的大眾運輸寫下新的篇章。」
完善智慧產權管理及支援創企
近年,澳大積極進一步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有實際作用的產品和服務,其中一步是建立完整的智慧產權管理制度。2018年,澳大成立研究服務及知識轉移辦公室。此外,由澳大全資擁有的澳大創科有限公司在2019年改組,目前專門負責澳大智慧財產權的管理和產業化。
澳大亦著力鼓勵與科研相關的創業。2017年設立創新創業中心,2018年迎來首批創業團隊入駐孵化,這些團隊大部分均涉及科技成果的轉化。2019年初,在澳大發展基金會支持下,首批20支入駐團隊獲頒起步資助。在首批入駐創新創業中心的孵化團隊中,健康科學學院徐仁和教授帶領的「幹細胞常溫運輸系統」團隊和健康科學學院潘全威教授帶領的「對向臨床和研究市場的新一代蛋白質分子檢測產品和服務」團隊,在多個國際性和地區性的創業大賽中屢獲獎項及投資人青睞,正與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醫療機構探討落地合作。
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的許冠南教授和研究生及畢業生組成的團隊先後通過創新創業中心成立澳萊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希望不斷研發更安全、高能和環保的新型電池。另一位健康科學學院副教授劉子銘和團隊通過創新創業中心共同創辦名為「看透你Catydid」的科技企業。該公司成員開發的血液螢光儀,可以讓醫療人員看透血液裏面的螢光,有助及早發現敗血症、休克、腎衰竭、心臟衰竭等重症。劉教授預計2021年把這台機器先做一、兩台原型機,經醫院試驗確認安全性後,再於橫琴的產業園作技術轉化。
新佈局助研究發展
澳大注重學術研究和科技創新,在科學和人文社科領域取得了重大的貢獻。根據國際論文資料庫ISI Web of Science顯示,高端科研期刊論文發表數目由2007年的77篇增至2020年的2,025篇,2020年澳大論文獲引用超過42,292次。
澳大形成結合科技和人文的「3+3+3+3」為骨幹的新研究戰略佈局,鼓勵跨學科合作,打破學科壁壘。在研究策略部署下,澳大部分應用研究已具備較好的市場應用前景,開始邁向市場實踐和産業化階段。當前澳門經濟急需轉型,科技發展更見重要,澳大作為澳門唯一的綜合性公立大學,全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澳門產業多元化的發展。
揚帆追夢——澳門大學40週年系列文章:
來源:《澳大新語》第23期
澳大人致力研發新科技
澳門大學—華發集團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暨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啟用儀式
澳大與澳門發展及質量研究所向非洲兩所大學捐贈呼吸機原型
特種水凝膠可以作為中間原料製成吸水膨脹劑
3D打印杜仲創傷敷料
全球首部中葡電子辭典「中葡通」
澳大憑「電度表脈衝轉換器」在1999獲得第一個科技專利
澳大在1999年發佈中葡通
澳大在2020年澳門科學技術獎囊括近七成奬項
澳大研發的多代芯片
數字型微流控檢測芯片快速檢測套裝「病毒獵手」
基於微流控技術的斑馬魚篩選系統
澳大已完成美國藥典及歐洲藥典等10多項中藥標準
澳大獲國家批准於2011年設立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及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澳門首台自動駕駛巴士在澳大校園啟用
創新創業中心獲批為「國家級眾創空間」
澳大獲國家批准於2018年設立第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
高性能鋅—空氣電池
徐仁和教授及潘全威教授團隊
許冠南教授團隊
劉子銘教授團隊
澳大形成了結合科技和人文的「3+3+3+3」為 骨幹的研究戰略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