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國的澳門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申大德講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對中華文化充滿熱情,更對華人社會和溝通方式深有研究,他說:「我覺得自己一半是美國人、一半是華人。」

與中華文化結下不解緣

申教授有一次用普通話通電話,對方完全沒有發現他的母語不是中文,對此大為驚訝。為了更深入瞭解中華文化和開展研究項目,申教授甚至學習閩南話、廣東話和客家話等地方語言。

申教授曾到內地不少地方遊覽,包括上海和雲南。申教授說,他是在雲南參與一個教學課程時,有機會深入瞭解在俄克拉荷馬大學工作的前同事Jonathan Stalling,對方非常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學過太極拳和中國詩詞,因此從他身上學到不少有關中華文化的知識。然而,申教授說Stalling對中華文化的熱愛是「由上而下」,而他本人正好相反,是「由下而上」的。他說自己從Stalling身上得到啟發,但並不是從詩詞歌賦身上學中華文化,而是從普羅大眾身上學。

申教授30多年前去台灣參加教學項目,認識了來自台灣的妻子許錦桂(Donna),並開始對中華文化感興趣。Donna熱愛傳統書法、繪畫和雕塑,曾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的孔子學院任教,現時是一位美術老師。兩人相識後很快就墮入愛河、結為夫婦。「當時我還不知道與Donna結婚會對我的一生有如此大的改變。」

探討跨文化交流

申教授婚後不久發現,自己與岳母和其他華人親戚有非常不同的世界觀,「我的岳母非常了不起,努力把孩子撫養成人,但年輕時因為台灣的政治紛爭而沒有機會上學。與很多同代的台灣女性一樣,她並不瞭解島外的世界,剛到美國一時間沒法應付突如其來的文化衝擊。」

申教授希望多瞭解他的岳母,並從而理解華人與美國主流社會的文化差異,於是學習中文,同時開展有關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他早期研究家庭溝通和家庭關係,包括華人婆媳關係和衝突,以及中國與美國的父母如何撫養子女。

申教授曾在美國和台灣任教,2008年有一次到香港參加會議,順道到澳門參加歷史考察,更到了澳大參觀。他很快就被澳門的多元文化吸引,覺得這座城市呼應了他的研究興趣,「所以我一回到台灣,就跟妻子說想來澳門。」

研究社交媒體

申教授過去主要研究家庭關係,來到澳大後開始研究社交媒體,尤其是微信和微博在中國的應用。「世界已經改變,我剛研究跨文化交流時還沒有社交媒體,微信也是2011年才出現,但社交媒體今日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2018年,申教授與其四名博士生到捷克布拉格參與第68屆國際傳播年會,其論文《從方法論的角度解構和呈現微信中的互動》獲頒「最佳論文獎」。該論文隨後發表在SSCI頂級期刊《語用學雜誌》(Journal of Pragmatics)。申教授說,該論文探討了微信功能的可見性和用於分析「交互式會話」新形式的中文語境,展示了書面中文文本如何通過微信平台賦予人們創造性的溝通方式。此外,申教授也會探討這些平台在東南亞的使用情況,例如印尼女性在買賣婚姻中如何使用微信,以及微信在不丹受歡迎的原因。他說:「在澳門生活,方便我到達東南亞進行研究,這是在美國難以做到的事。」

最近,申教授的一名學生撰寫論文,探討關於在澳門的內地學生。在提供指導的過程中,申教授也加深了對「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和澳門政治制度的認識。「如果我只是埋頭苦幹,就不會很瞭解澳門,反而是與學生一起研究時,我會讀到很多論文,也加深了對澳門的認識。」

來源:《澳大人》第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