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Joshua Ehrlich熱愛研究之餘,平時最大樂趣是遊走城市大街小巷,尋找歷史的足跡,感受當地的文化氣息。他去年到訪倫敦時,在當地一所檔案館發現三封18世紀的重要信函,為歷史研究提供了新角度。
遊走城市街角
「到世界各地旅行的時候,不同的語言、文化、歷史甚至是美食文化都有可能成為旅行者的挑戰,但往往這些也給人留下難忘的回憶。」今年初Ehrlich到訪印度,回來後跟書院院生分享這段經歷時說:「印度老街斑駁的樹影和殘舊的古剎、於當地被奉為神聖的牛肆意地躺在大街上等,都令我印象深刻。」
各個城市都有吸引Ehrlich去看去探索之處,當他決定到哪裡時,不會比較旅行目的地的優劣,「無論在任何城市都會遇到新鮮的事物,每一份當地的美食於我而言都是最好的饋贈。而且富有歷史痕跡的建築和街道,讓我可以從中感受一個城市的文化氣息。」
與澳門的邂逅
Ehrlich是英美混血兒,自小在美國加州長大。去年8月加入澳大前剛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研究思想史、大英帝國史、南亞和東南亞史,以及英國東印度公司史。
來到澳門後,這位年輕帥氣的歷史學者在繁忙的教研工作之餘,喜愛到澳門大街小巷閒逛,他說:「我喜歡參觀歷史景點,澳門的建築和大街小巷具有文化及歷史氣息,遊走其中,可以想像人們幾百年前的生活。」親切健談的Ehrlich,除旅行外,還喜歡去行山,親近大自然。
一年多前,Ehrlich到澳大面試教職,也是他首次踏足澳門,當時他便趁機遊覽澳門這座有400多年歷史的城市,而他研究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史跟澳門歷史之間有著密切關係。在沒有任何計劃下,Ehrlich機緣巧合地走到有近200年歷史的原東印度公司墳場——基督教墳場,赫赫有名的傳教士馬禮遜亦葬於此。「我發現裡面的人竟然就是我研究過的人,原來澳門跟自己的研究如此息息相關,我當時的心情無比興奮!」在Ehrlich論文中出現過多次的澳門,對他而言其實並不陌生,但這次親臨其境,感受歷史就在眼前的震撼,讓他的心情久久未能平復。
後來他收到獲澳大聘請的消息,冥冥中註定他跟澳門這座城市將會有更深入的連結。他說:「因為工作而來到與自己研究方向有聯繫的城市,這是最好不過的事了。這種連結的關係會令研究者對這個地方產生更大的興趣,也會有更多的深入探索。」
歷史研究就像尋寶
「歷史研究就像尋寶,在最糟糕的時候它就像挖垃圾一樣,但往往總是在看似垃圾的堆中能挖出寶藏。」Ehrlich經常笑自己在「垃圾」堆中尋寶,果然就讓他找到寶物。早前,他就在倫敦一所檔案館發現三封重要的歷史信函, 為1 8 世紀英屬印度政治歷史和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據。有關研究已於國際權威的歷史期刊《The Historical Journa l》上發表。
「讓我興奮的不是我剛發現這三封信的時候,而是後來我意識到它的重要性並發現這可以為當時的歷史提出新角度,那才是最激動人心。」回憶發現過程,Ehrlich仍一臉興奮。這三封信函分別執筆於1785年,這些信函記錄當時任職加爾各答最高法院法官、孟加拉亞洲學會的首任會長William Jones和被後世貶評為歷史上無足輕重的腐敗官員John Macpherson之間的通訊,顯示二人多次在公務上和學術上的合作。Ehrlich一直對學術和政治的結合十分感興趣,希望藉著發佈這三封信函,為二人的歷史評價有所改寫。
人生不只一條出路
Ehrlich本科就讀芝加哥大學歷史系,大學期間曾到法國交流一個學期,這段經歷也是他人生中最懷念的時光,因此他常常鼓勵學生有機會都到外國留學,到處走走、看看。
大學畢業後Ehrlich曾一度想成為一名律師,並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進修過一年法律課程,後來意識到自己並不喜歡法律,於是決定重回歷史的道路。他深感自己很幸運,可以做著自己熱愛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並樂在其中,「人生不是只有一條出路,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內心最渴望得到甚麼。人生是一場永無止境的學習旅程,找到一件自己投入去做的事和目標,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會太晚。」
來源:《澳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