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數據科學教研
大數據與智慧城市專家賈維嘉教授今年加入澳大出任電腦及資訊科學系講座教授和數據科學中心主任,來澳前在上海交通大學擔任講席教授。賈教授說,他在澳大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參與建設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籌辦計劃明年推出的數據科學碩士課程。“實驗室要在城市大數據、智慧傳感、智慧交通,智慧能源和城市應急管理這幾個方向上進行研究,我覺得澳大可以很快做出有自己特色的成果。大數據課程也是一個創新的計劃,目的是讓各個行業學會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一些工具來處理資料。”
賈教授說,雖然他來澳時間尚短,但是已有研究項目獲得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支持,他也開始在科技學院指導數名碩士生和一名博士生。賈教授指澳大校園和實驗環境都是一流,“我來到澳大後感覺精神狀態更好,因為澳大的學術環境等方面都非常不錯。”
提升英語教學成效
英語中心主任陳海瑛教授加入澳大前在香港大學任教,研究社會語言學、語言人類學和應用語言學等,對有關標準語言意識形態的題目尤感興趣。陳教授認為,澳大是一所相對年輕而充滿潛力的大學,過去十年有長足進步,期望參與澳大發展的過程。陳教授相信,她過去有關雙語環境的研究有助推動改善澳大本科生英語學習的成效。“我目前教兩班學術英語課,屬於英語中心框架下第三級的課程。這項工作有助我加深暸解學生的能力、難處和強項。”最近,陳教授正在和同事構思課程改革的方向,使之更加切合學生需要。陳教授來澳前已經預計新的崗位充滿挑戰,“但這些挑戰目前還是在預計之內,慶幸的是我的同事都非常好,為我提供很多幫助和建議”。
探索東西方思想史
歷史系助理教授Joshua Ehrlich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加入澳大,研究思想史、大英帝國史和南亞史等。除了歷史系的職務,Ehrlich教授亦是張崑崙書院的導師。他指自己逐漸適應澳門的生活,上月起更在澳大孔子學院學習中文,期望加深與內地及港澳學者的聯繫。Ehrlich教授說,他過去研究時經常“遇見”澳門,相信澳門東西交匯的歷史角色切合他的研究方向。“葡萄牙人在這裡立足了數百年,但我從自己的研究中,發現澳門在歷史上也有英國人、美國人和亞美尼亞人等不同人群來來往往,因此看來是一個非常適合我開展工作的地方。”他又表示,除了繼續手上的研究,未來也希望探討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澳門的歷史角色。
語言學與二語習得結合大數據
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王珊主要從事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和語料庫語言學研究。王教授表示,她之所以加入澳大,是因為大學近年發展迅速,致力創造一流的科研和教育空間、營造多元文化氛圍。“我剛來到澳大的時候,就發現學校的工作環境非常好,也很快地融入了這所溫馨和諧、充滿機遇的大學。”
談到在澳大的研究目標,王教授說:“在新一輪創新科技發展的大潮中,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發展給我們帶來很多機遇。我希望未來能夠開展跨學科研究來推動相關專業的發展。”
追尋神經退行性疾病成因
鍾昌明博士以澳大濠江學者身份獲聘為中華醫藥研究院講師,集中研究阿爾茨海默病和柏金遜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成因。“澳大濠江學者計劃”項目為期三年,其目的是招聘及培養本地年輕學者,同時吸引澳門傑出人才留澳發展。成功申請者除在澳大進行研究外,還可到外地著名大學或機構擔任訪問學者或研究員,進一步提升教研經驗。
鍾博士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導入相關致病基因突變,並定向誘導分化成神經細
胞,透過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及神經影像技術,探討相關的病理特徵的發生機制,進一步探索新治療靶點及開發治療藥物。作為一名新的澳大濠江學者,鍾博士計劃明年到國外擔任訪問學者,學習最新的幹細胞分化技術,並透過此機會認識更多生物醫學領域的頂尖學者。“我本身在澳大做了博士後研究員三年,覺得澳大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地方,透過澳大濠江學者的訪學機會,我希望與國外學者合作做出一流的成果,並將新技術及新研究思維帶回澳大。”
培養本地教育人才
澳門土生土長的許嘉穎博士今年也透過“澳大濠江學者計劃"成為教育學院的講師,研究涵蓋教育心理學和教育技術學。“我的博士研究關注教師的教學動機。作為澳大濠江學者,我希望進一步研究如何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和加強他們的軟技能、教學質素和能力。”
許博士計劃明年到美國或內地的知名大學提升教研經驗,同時促進澳門的學校與外地的聯繫。“我希望從外地將更多關於教育的新元素帶回澳門大學,協助培養未來的教育人才。”
來源:《澳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