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新語》

九年前,澳門大學傳播系校友張榮顯博士創立了澳門首間研究諮詢機構 ——“易研方案 (eRS)”,在“下海”創業前,他在澳大傳播系已任教了 13 年,主要教授研究方法、網絡應用及統計分析等課程。當初之所以決心創業,他是抱著一個願景:“希望能把學術成果轉化成可實際應用的東西,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無心插柳

張榮顯博士 1995 年畢業於澳門大學英文傳意課程(傳播系前身),在大學時期,創辦傳意學會。畢業工作一年後回校在傳播系任教。為「亞太區互聯網研究聯盟」創會成員及現任主席,創辦澳門互聯網研究學會及澳門民意調查研究學會並任會長。自 2001 年加入有 30 幾個國家的專家學者組成的“世界互聯網項目”,並於 2009 年在澳大籌辦該項目的年會。現時是易研方案及易研信息科技創始人兼總裁,但所有上過他課程的學生都稱呼他為“張 Sir”,包括他公司的所有同事。張 Sir 笑說:“公司團隊的核心成員是我當年教過的傳播系學生。我們一起奮鬥多年,經歷不少風雨 ,彼此像相處在一個家庭一樣。”

近幾年,大數據一詞相當流行,無論政府或商業機構都洞悉大數據潛在的價值,張 Sir 公司的宣傳標語也是“數據創造價值”(Data Create Value)。今天很多認識他的人,都讚他九年前就預知大數據的商機。

回想創業初始階段,張 Sir 說:“其實,我剛出來創業的時候並未看到社會對大數據需求的發展趨勢,但因為之前一直在澳大做互聯網的研究,對網民用戶的特性和習慣有所瞭解。而我在做民意調查分析的時候,把線上線下的數據結合起來,現在情況剛好證明我們做的事情是正確的,而我們現在所做的就被稱為‘大數據’。現在回想,這些都是無心插柳所成。”

 

困難和風險

由一位學者轉型為一間中小企的營運者,脫掉了澳大招牌的光環後,張 Sir在創業前期面臨很多的困難和風險,包括要面對資金、人力資源、產品開發進度危機、與不同學歷背景的團隊成員之間的磨合,以及客戶會對其公司知名度和公信力的質疑等。他的應對方法就是在質量方面嚴格把關,並根據國際標準訂立了一套嚴謹的質量監管策略,“我們以質量為核心,用周到的服務說服客人,我們一直堅持的原則漸漸得到政府和客戶的信任。”向客戶提交計劃書時,張 Sir 會比別人做多三倍的努力,“別人寫 8 頁紙,我們就寫 24 頁紙的計劃書。我們運營的是服務,不同於銷售商品,建立口碑過程漫長,期間也經歷了很多失敗。”

 

持續轉型

張 Sir 帶領的數據研發團隊,目前在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提供以數據驅動的數據挖掘、網絡挖掘、電子政務、民意調查、顧客滿意度調查、網絡大數據平台搭建及營運等服務,並自置澳門唯一的綜合性網絡挖掘暨民意調查實驗室,以及在港澳管理著四個調查中心。2015 年,易研是本澳唯一被邀請出席在烏鎮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中小企代表。

易研目前面對的競爭對手主要來自大專院校和跨國企業。 為了提升服務水平,爭取更多客戶的信任,張 Sir 創業以來數次為公司進行轉型和升級,“我們先前做民意調查,後來再添加市場研究,集中與數據相關的業務,包括從數據的收集、處理、分析及提煉洞察,並日漸搭建起供自己團隊應用的數據分析平台,後來更以 SaaS 模式供我們的客戶使用。這是我們先做好定位,再一步步把服務內容擴大和多元化。”

現時,易研以數據作為核心,專門做數據分析和存儲,再把數據轉化為可視化的具有嚴謹性、公信力的平台,以迎合商家、政府、高校的需要,包括文本數據分析、品牌監測、酒店聲譽分析、顧客關係管理及網絡大數據分析平台等。經過九年的摸索和數次因應市場需要的轉型,張 Sir 的團隊已得到澳門特區政府部門、國務院某部委、國家級的智庫、香港最大的慈善機構等的任用和信賴。公司客戶遍佈港澳及內地,最近在台灣也找了合作夥伴,他說:“我們希望能夠多走出去尋求更好的發展,不局限於本土應用。我們現在與內地、美國、瑞士、葡國的專家學者進行學術合作。我們提供的服務為技術研究型,所以並沒有地域限制。”

 

創業建議

澳門近年興起的創業熱潮,張 Sir 認為雖然很多學生的創業意識增強了,但是創新能力還不足夠。

張 Sir 是一個熱愛 “開荒”的人,被朋友稱為“創意狂人”,易研所有產品全都是由他帶領自主研發。對於有意創業的澳大學生,張 Sir 不吝授予一些錦囊:“學生創業時,不是簡單地在互聯網上‘加’入一些甚麼東西,應從想要解決甚麼問題出發,思考自己能用甚麼手段和工具來解決它。只有這樣,才能拋開互聯網對思維的限制,使創新更加具有實用性。”另外,他還對學生提出四點建議:“一、事前必須要籌備好可茲營運的資金,即便是短期的;二、有冒險精神,當覺得創業時機成熟時,就立刻去做,不要有太多顧慮;三、做好調查分析,結合市場需求,挑選可行的、有發展潛力的朝陽行業;四、市場發展策略、公司團隊管理、 服務質量要做得充足。”

此外,張 Sir 認為創新需要政策的扶持,而大學正是一個很好的創業創新平台,“大學可以擔任研究和創新孵化的角色,幫助師生的創新成果轉化。” 在經營易研的同時,張 Sir 一直不忘本職,多年來都是朝著產學研的目標前進,跟在大學工作時一樣 ,除了做民意調查研究之外,還做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研究,經常受邀於眾多場合發表演講,同時,不定期出版專業報告、出席研討會及發表論文。訪問結束時,他說:“我希望通過一系列實踐轉化為成果,之後帶回校園。終有一天,我要回到校園,這是我的人生目標。”


科研成果轉化  澳大推動創新創業發展

科研成果獲投資者青睞

創新中心:支援師生創業平台

創業離學生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