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人》
農曆新年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佳節, 據傳已有數千年歷史。中國人過新年講究意頭和吉利,而且習俗繁多, 今期我們訪問了幾位重視傳統習俗的澳大人,分享他們過新年的一些有趣習俗和禁忌。
寫揮春送給親友
熱愛書法和武術的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研究生陳勝飈在過年前會將全屋大掃除一遍, 辭舊迎新, 然後寫揮春,派給親朋好友和鄰居。大年三十晚,他全家人要守歲到淩晨12點, 祭祀天地( 拜天公) 、祖先和放鞭炮。初一全家吃完祭祀的食物, 之後幾天會陸續到親戚鄰居好友家串門, 直到元宵吃了湯圓, 才算過完整個新年。
陳勝飈說:“我家的過年忌諱挺多, 例如年初一不能掃地,新年的新衣服最好穿紅色。盡管一些習俗今天的年輕朋友們看上去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但是這些習俗的初衷都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大家用心體會就能感知到其中的樂趣。就像西方的聖誕節,雖然大家都知道聖誕老人是虛構的,但還是會在床頭掛隻襪子, 期待著聖誕老人給予禮物,這就是節日的樂趣和魅力吧。”
逛花市收利市
歷史系二年級學生何家豪家裡的新年禁忌跟大部分傳統家庭差不多,例如不洗頭、不買鞋、不講不吉利說話。在年三十晚,他一家人吃完團年飯後會去逛花市,晚上一起守歲,待凌晨12點拜完神才會去睡。在眾多新年習俗中,他最開心是收利是,“小時候新年跟父母去拜年最開心,因為可以收到很多利是,雖然現在長大了,收到利是依然會很興奮。”
柚子葉沖涼除霉氣
家鄉廣東省梅州的經濟學系三年級學生盧慧煣,生長在一個客家人的家庭。在年三十晚,她媽媽會安排一家用柚子葉沖涼,“藉此驅走過去一年的衰氣和霉氣,希望為新的一年帶來好運。”盧慧煣的媽媽會為團年飯炮製傳統客家新年菜,她說:“紅鞠釀豆腐是必煮的團年菜,另外也會有腐卷、紅燒魚,也會煮紅鞠酒,都是取其好意頭的意思。晚上睡前媽媽還會給我1000元壓歲錢,不過到了初一壓歲錢就會被媽媽收去保管,這也是我家新年傳統習俗,哈哈。”盧慧煣全家在年初一還有登山和逛廟會的習俗,祈求一家平安健康。
習俗助維繫情感
看完上述三位澳大人的介紹,新年前似乎最忙都是一班媽媽了。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譚美玲這位媽媽同樣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和習俗,她在農曆12月16前,會去蓮峰廟和觀音堂還神,年廿八大掃除、換揮春、貼太歲符;年廿九買花、買旺菜和蔥、置全盒;年三十晚,準備利是,跟家人吃團年飯,守歲到交時再一起吃齋,這些新年習俗常讓這位職業媽媽忙不過來。她笑說:“以前年三十還會到廟裡上頭炷香,現在減少了。以上種種習俗,為的是讓自己對過往一年作審視,同時為來年作一個先靜觀自斂的準備,期待更好的未來。”
年初一,譚教授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向尊長拜年,約定拜年時間。中午跟長輩飲茶,而且一定吃年糕,取其步步高升。當日還會擇吉時寫文昌紙,作為開筆丶開運。初二開年的早上,全家吃齋,之後去看醒獅, 感受澳門街的新年氣氛。她說:“團年飯丶行花市丶拜年都是團體活動,目的在維繫情感,符合人與人交流交際溝通的需要。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有和諧共融,有道德實踐的內涵意義。上述一切表面上與人丶社會丶經濟的目的有關,但背後內容實與和諧丶孝道丶思源丶友誼的意義有關。”
禁忌的背後意義
熱愛研究傳統文化的譚教授認為過年禁忌也有其背後的意義,她說:“初一不洗頭丶吃齋,表面是傳統,但背後有其健康目的,也跟廿四氣節的變化有關。春節正值大地回春,濕氣上揚,使人易招疾病,才有此禁忌。這等於婦女生完小孩坐月期間不洗頭,三伏三九天做艾炙同樣的道理。至於不買鞋丶不買鐘等禁忌都是人們怕觸霉頭的說法。”
“爆竹一聲除舊歲”,新年傳統習俗, 都是我們祖輩傳承下來,都是取其好意頭,祈求新的一年,健康如意,事事順利。藉新年伊始,祝各位澳大人新年進步,萬事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