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新語》
多少人於青蔥年少,抱擁最初的夢想。然而在似水流年的光陰旅程中,在跨海越洋的地理變遷裡,那顆曾經炙熱的「初心」便杳然湮沒在滾滾紅塵中。鐘靈毓秀的澳門大學校園中,有一位不肯隨波逐流,專注書齋30 餘年,獲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榮銜的漢語語言學家。「明澈而天遠」是他的心境,「抱初心而不忘,執信念而有終」是他的堅持。他便是今次記者拜訪的學者——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系主任徐杰教授。
鮮活的語言博物館
來到徐杰教授的客廳,除了滿屋的書報之外,茶桌上還有一杯美式咖啡。雖然徐教授是位學術大師,言談舉止卻十分風趣、親切,既可面對學術話題談笑風生,亦不乏生活的品味與情趣。
徐杰教授15 歲時通過「文革」後的首屆高考進入河南大學學習,並在美國馬里蘭大學語言學系獲得博士學位,而後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
旅居海外20 餘年, 徐教授在2008 年到了澳門從事語言學的教學和研究。他跟記者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我經過了一個迴圈,海外經歷使我打開了世界視野、看到了西方的先進和長處。但是,我們中國學術傳統也有很多營養和智慧值得我們發掘和繼承。我自己經歷了從中國看世界,然後回過頭來從世界看中國的一個完整過程。所謂『走出廬山看廬山』,希望可以將我們中國的語言方言放進全世界人類語言這個大框架裡來審視。澳門雖是彈丸之地,但幾百年來,不同的語言文化、多元的民族人群,在此彙集、互相影響。有中文、葡文,英文,還有廣東話、福建話……。所以我把澳門叫做「鮮活的語言博物館,天然的語言實驗室。」
為何把澳門叫做鮮活的語言博物館?徐教授提到有個不無誇張的說法頗為傳神地說明了這一點:「在澳門新馬路一帶,你隨便用任何一種語言罵一句,當即就會有人用同樣的語言給你罵回來。我們一定要用好這個鮮活博物館和天然實驗室,這既能為世界學術界貢獻優質的澳門元素,也反過來讓我們進一步看清自己,發展自己,提高自己。」
不爭一時爭千秋
徐教授多年來做學問的原則與方式跟時下一些潮流並不完全一致。他雖然常常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卻從不刻意追求將所有的論文都發表在所謂的核心期刊;雖然常常在英文期刊發表論文,卻從不刻意追求在英文期刊發表論文。將論文提交哪一份期刊,用甚麼語文來撰寫,他考慮的首要因素是相關文章討論的問題可能對哪份刊物的讀者群最有價值以及哪些讀者習慣於以哪種語文來閱讀。另外,他寫文章重視精雕細刻,速度慢。「其實這是一種很『奢侈』的行事方式。我是做好了為自己學術上的『瀟灑』付出代價的心理準備的。有句話我覺得對我很重要:心甘情願吃小虧,不爭一時爭千秋。做學問精益求精,即使不出量,也要出精品。」
徐教授回想今年獲頒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榮銜,他感到很意外,「這次面對長江學者評審近乎殘酷的競爭和大考時,我的特立獨行居然得到那麼多學界高人的認可和肯定。可見,社會風氣雖浮躁,人心還是有杆稱的。」
深入淺出物我兩忘
語言學學科表面看起來有些枯燥,但徐杰教授的課堂卻以趣味橫生、引人入勝著稱。談及如何達到這種效果,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徐教授說:「上課時至少要做到深入淺出,最好能出神入化,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當老師要掌握好兩項本領:其一是要把複雜的道理講簡單。別人扯不清的複雜問題,你最好能三言兩語把它的本質點出來。其二要引導學生發掘出看似簡單的現象背後的價值和深意。一滴水、一粒沙都可以看到大千世界。」
在當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語言學佔有獨特且重要的地位。正如徐教授所說:「在人類所有能力中,語言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語言能力強,其他方面差不到哪裡去。」
徐杰教授的學術研究領域大致分為語法理論、語言教育、語言規劃、語言特區四個方面。他說傳統的語言規劃只關注國家和社會這個「群體」層面,範圍太窄了,應擴大到家庭和個人這個「個體」層面。他還提出語言運用中也存在「特區」現象,指的是可以合法違規的語言運用領域。對「語言特區」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有著深刻的理論意義和現實的實用價值。他還提出要從理論和技術上引導「漢外雙母語」教育新理念的實施,從而造福千家萬戶,將億萬青年學生從沒完沒了的外語學習苦海中徹底解放出來,讓他們把美好的青春年華淋漓盡致地揮灑到對自然、對自身無窮奧妙的高深探索中去。
用世界語言講澳門故事
徐教授在2017 年8 月再次出任中國語言文學系系主任,他在七年前已擔任過該系系主任,如今再獲委以重任,他對中文系的未來發展有更新的視野。
中文系是澳大優先發展的重點學系之一,師資力量強,學術水準高。徐教授說:「世界上各學府的中文系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西方大學裡辦的中文系或者中國研究系,一類是中國內地大學的中文系。前者是外國人看中國,叫『漢學』;後者是中國人看自己,叫『國學』。港澳都是中國的特區,身處國內境外這個特定時空環境,中文系不屬於上述兩類中的任何一類,但是要取二者之所長,並形成自己的特色。具體來說,我們的學術取向是:中國立場,世界視野。要以中國人的立場和情懷為基礎,將我們對中國語言文學的案例研究置於世界人文科學主流理論體系中。用世界語言講中國故事,用世界語言講澳門故事。」
創新能力工匠精神
作為一名有成就的學者,徐杰教授樂於分享他的學術與人生經驗,「從事學術研究,重要的有兩個能力,一個是創新能力,再一個是工匠精神。當然首先是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是高人一籌、獨闢蹊徑、高屋建瓴、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別人習焉不察,你能看出大問題。別人面對問題一頭霧水,你能簡潔流暢地找到解決的捷徑。工匠精神就是要把你得來不易的創新成果,凝結成學術產品。用盡你所有的才華和心血,精雕細刻,捧獻給社會。創新能力加上工匠精神,終將成就美好的學術人生。」
「在人生方面,我的經驗是:人生要有規劃,機會需要捕捉。對你的長項和弱點都要有清醒的認識,要學會揚長避短,要讓自己的優勢和長處淋漓盡致地施展出來。制定的人生目標要合理。這個目標是跳一跳、付出一番努力後可以夠得到的目標。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當然最後實現的目標和經過的
路徑可能跟最初的規劃不完全一樣,但是你最初規劃的目標和為此付出的努力對你最後達成的目標一定發揮了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