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新語》

你好、Hello、Olá,要精通多國語言並不是一件易事,可想而知,將一種語言的精粹轉化成另一種語言的難度就更加大。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英文系及葡文系一直致力為培育高質素的中英與中葡翻譯人才,推動澳門經濟發展及向外推廣中國文化。

 

培育高質素中英中葡翻譯人才

人文學院的翻譯碩士學位課程創辦於2007年,含(漢/英、漢/葡)兩組工作語言,每年招收40名學生,一半為本地生。該課程建立後,英文系及葡文系的教授們一直致力為本澳及大中華其他地區培育高質素的中英與中葡翻譯人才,推動澳門經濟發展及向外推廣中國文化。

張美芳教授是該翻譯碩士課程的主任,也是課程創辦人之一。張教授介紹,「我們的碩士課程學制兩年,理論與實踐並重,有兩組工作語言,甚具獨特性,因此吸引較多本地生和非本地生就讀。本地生中的大部分人就職於政府部門,工作範疇涉及到翻譯。通過兩年的學習,他們對其工作語言和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提高了獨立思考、分析及創造的能力,並能更熟練地運用各種翻譯策略及技術,以處理實際的翻譯問題。可以說,我們的畢業生逐漸成為翻譯市場新一代的筆譯及口譯員。」

 

軟硬體提升學生能力

翻譯碩士學位課程共設立四門必修課:語言對比研究、翻譯理論與技巧、論文設計與寫作、翻譯技術。另外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修各種專題翻譯,例如口譯、影視翻譯、媒體翻譯、行政管理及商務翻譯、文學翻譯、翻譯工作坊等。

隨著近年澳門經濟蓬勃發展,不少大型綜合項目相繼落成,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到訪,越來越多的大型國際性會議展覽亦落戶澳門,對中英筆譯及口譯人才求賢若渴,因此除筆譯課外,口譯課也逐漸成為熱選課。英文系李麗青博士是其中一位口譯導師,亦是澳門出名的中英同聲傳譯員,曾參與大大小小記者會及官方活動,在2014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澳期間亦擔任官方口譯員。李博士表示,要成為一位高質素的口譯員,在碩士課程畢業後,一般還需要四至六年時間累積實踐經驗,才能達到比 較專業的水準;但近年來澳大課程在資源及培訓方 式上不斷作出調整,現已縮短了學生的成長週期。

翻譯技術也是該碩士課程的一個賣點,使用尖 端科學技術並由資深的師資隊伍負責教授,讓同 學有機會接觸翻譯及傳譯多種專業領域。翻譯技 術是一門必修課,由資深口譯、語言及技術專 家Hari Venkatasen 任教,讓學生瞭解機器翻譯(MT)和翻譯記憶庫(TM)兩種系統,並利用翻譯 輔助應用軟件SDL Trados 及互聯網以提高翻譯質量與 速度。Venkatasen 博士同時也教授研究生口譯課程。 澳大遷入新校園後,亦設立了同聲傳譯訓練室,為學 生提供更好的練習場所。除了硬體配套,張教授指 出,澳大舉辦的不同類型會議及主題講座,甚至校內 學術委員會等會議,經常需要中英同聲傳譯服務,正 好為學生提供實戰機會。該系兩位專門培訓口譯的導 師,亦不時給予學生機會到校外實踐練習。

 

艱苦練習有助長遠發展

跟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中英口譯學生比較,李麗 青博士覺得澳大學生的質素絕不輸蝕,其學生早 前在第五屆全國口譯大賽中取得佳績就是最好的證 明。該比賽是國內級別最高、影響力最大、業界最 為關注的翻譯賽事,今屆比賽吸引了全國439所高 校派出1,814名選手參賽。英文系語言學博士生楊 姍姍奪得交替傳譯團體賽冠軍及個人賽優秀獎,翻 譯碩士課程學生張小平也奪得同聲傳譯賽銀牌,李 博士則獲大會頒發「優秀指導教師獎 」。

張小平坦言,為準備參加全國比賽,每天日以繼夜在 訓練室渡過多個月,「精神接近崩潰」,但要在口譯 技巧上取得進步,唯一的辦法是找出自己的錯誤並加 以改進,日常的艱辛訓練對其成長路上有很大幫助。

事實上,翻譯研究碩士課程的學生在全國、地區和海 峽兩岸的口譯比賽中獲得過很多其他獎項。例如,喬 靚瑜在第二屆中譯盃口譯大賽榮獲二等獎。周潔儀和 張小平在第六屆海峽兩岸口譯大賽中獲得三等獎。 錢橋在第13屆全澳英語演講大賽暨第20屆“21世紀 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澳門分區賽中奪得一等獎。

 

卓越師資科研教學相結合

為了更清晰地理解翻譯中的認知問題及至改善教學 方法,人文學院於2014年底成立了翻譯傳譯與認 知研究中心,邀請了前英國倫敦大學翻譯教授李德 鳳出任該中心主任,探索翻譯員的大腦如何運作, 以便瞭解不同學生的特質,並定下針對性的培訓方 法。李教授解釋:「當口譯員聽到澳門大學,他 們可以將這個詞語說成University of Macau、Macao University 或Aomen University ,我們的研究就是探 究大腦如何在當下作出抉擇。」

李教授從事翻譯教學研究工作多年,先後在香港中文 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及山東大學任教翻譯課程,他指出澳大翻譯課程有三大特點:其一是積極回應市場需 求及本澳經濟發展需要;其二是結合課堂理論及實踐 經驗;最後是以科研成果配合教學方法。澳大另一優 勝之處是其師資團隊擁有較多的實戰經驗,這對學生 尤其重要,特別是傳授臨場應變能力等技巧。

 

把握豐富資源擴闊文化視野

除了發展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央政府於國家十二五規劃亦明確澳門的定位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服務平台,因此本澳近年需要大量的中葡翻譯人才。今年九月新上任的澳大葡文系主任姚京明副教授表示:「作為培養中葡雙語翻譯人才的平台,這裡有很多葡萄牙人、葡文電視台、電台及報章,整個語言環境十分良好,我們的課程將更好地利用這些優厚的資源。」

現時葡文系學士課程主要為學生打好葡語基礎,而葡漢翻譯碩士課程則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中葡翻譯理論及技巧。該碩士課程學生李曉彤表示,自小便喜歡學習外語,中學時曾修讀兩年葡語,大學則在台灣主修英語,但每逢暑期回來澳門,都會把握機會增進葡語知識,曾經參加澳大葡萄牙語暑期課程及澳門特區政府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主辦的「葡語達人──里斯本夏令營活動」。除了對語言的興趣,她選擇進修中葡翻譯是因為看好澳門未來的市場發展,「不論是政府部門或是法律界都需要大量的中葡翻譯人才。」這項技能亦有助她現時在酒店業的工作,向世界各地旅客推介澳門及進行文化交流。

出版過多部中葡文詩集和十餘部翻譯作品,以及曾出任澳門文化局副局長的姚京明副教授強調,文化視野對學習葡語及中葡翻譯十分重要,「因為語言是一個文化載體,如果你對文化一無所知,你學的語言也只是皮毛。」故此,葡文系從2016/2017學年開始,挑選五名大一學生前往北京外國語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流,憑藉北外在培育外語人才的豐富經驗,與當地學生作良性競爭,擴闊他們的視野。另外,他指出葡文系也意識到翻譯課程對社會日益增長的重要性,所以未來將研究如何提高現有翻譯課程的質量。

 

知識薪火相傳

隨著政府致力打造澳門為中葡平台,以及中國內地與葡語國家日益頻繁的經貿往來,姚副教授稱,中葡翻譯學生有很好的就業前景,勉勵學生「對自己有要求,利用好澳門的優勢去多聽多講葡語,提高自身的葡語水準。」

張美芳教授認同,未來不論是澳門或大中華其他地區,對筆譯及口譯人才的需求將不斷加大,「以往中國著重翻譯外國文學及社會文獻來向西方學習,但現在隨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強調要說好中國故事,把自己的文化故事翻譯出去,所以翻譯人才缺口將會很大。」

不僅要成為出色的中英口譯員,張小平同學亦深受李麗青博士的啟發,立志要成為口譯導師。「李博士曾經跟我們說,當時候到了,我們要記得將自己的經驗及知識傳授予下一代,我認為這是成為口譯員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