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隨著教學科技的日新月異,混成學習大行其道,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學習體驗,究竟甚麼是混成學習?澳大如何邁向教學數碼化的道路,令學生更投入學習?
專心於Compiler Construction 上課的學生,一面看著銀幕上的Powerpoint,一面聽著教授的講解。突然,教授出了一道題,考考學生是否掌握剛剛授課的內容,學生紛紛舉起Clickers(課堂表決器,電子教學工具之一,Poll Everywhere 也具此功能),輕輕按了一下按鈕,以匿名的方式把自己心裡的答案表達出來。該課程的老師,是澳大科技學院助理教授黃輝博士,他是澳大一位率先把電子科技應用到教學上的老師,他說:「對老師也好學生也好,這份互動是很重要的,大家可即時看到其他同學怎樣答題,從中學習。這樣就能營造出一個輕鬆的學習氣氛,學生的投入程度也隨之大大提高。」
嶄新的反饋式學習
Compiler Construction 班上一位學生、電腦及資訊科學系大四學生侯睿下課後表示,這些電子學習工具有助他循序漸進地理解和消化課堂上所教的知識,也加強了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雖然每個課堂所應用的電子學習創新方法都不同,但當中大部分導師較偏向用UMMoodle,而使用Clickers 或者Poll Everywhere 則較少。他說:「對學生來講,當老師使用Clickers 授課,知識更易於理解,我們亦能更好地跟上學習進度。」
只要簡單按一下按鈕,侯睿便瞭解到其他同學的學習進度,並即時得到反饋,而且通過對其他學員的觀察,把學習成果效益最大化。他說:「相對於坐在一角聽課,或自己看書,透過電子學習工具來學習新知識,沒有那麼單調乏味。我希望澳大今後有更多課程能融入不同的電子科技以提升學習效果。」
去脅迫感的課堂參與
電子學習在教與學上的價值,由最初輔助工具的角色,逐漸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部分。課堂上,老師可隨時給學生一個突擊提問,形式以選擇題為主。學生透過Clicker 或智能手機作答,再經電子學習工具的處理,馬上公佈結果和答案。老師亦可從中分析學生出錯的原因,並即時作針對性的解釋。
也許,一上課就來一場匿名的投票小測驗,能有效令學生精神抖擻,馬上投入學習狀態。黃輝博士也對此策略深感認同。「課堂表決器Clickers 或Poll Everywhere 是以網絡通信為基礎的交互式課堂教學系統,旨在收集學生的回應,有助打破傳統的教室框架,讓學生主動參與思考課堂上內容,令學習過程更富趣味性。這些工具用途多元,如小測、集體思考、非正式反饋等,並可以結合 PowerPoint 一同使用。」
劃時代的教學轉變
電子學習雖然暫時僅充當著堂上輔助工具的角色,但已被視為一套有效的教學策略。澳大教與學優化中心(CTLE)主任施博智教授把混成學習定義為虛擬網絡與面對面並駕齊驅的學習體驗,並運用數碼化的文本、音頻和視頻等媒體進行教學。
在實際操作上,混成學習通常透過數碼媒體,鼓勵學生善用課餘時間,先瞭解課本的內容和概念,並進行自我學習的評估,從而增加堂上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教學。施教授說:「這兩種教學模式的整合,將有效優化協作學習,深化教與學的互動,按學生自身能力、專長進行教學,從而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達至深層次學習的效果。」
「有些學生和教師已不再攜帶紙筆上課,因為他們用手機 apps 或拍照的方式記錄著課堂重點,與大家溝通。」學習科技技術員 Christopher Fulton 說:「這一代人把智能手機視為筆記簿和錄音筆,取代用紙張筆記記錄傳統方式。」而且最近他發現,學生對以手機進行進展性評估小測更為接受,且大感興趣。Fulton說:「這也許歸功於網上問答測驗較為新穎,能向學生作即時反饋,亦有可能是因為不計分;但無論如何,都看出電子學習科技很吸引學生。」
在澳大,Moodle、Mahara、Turnitin 及 Poll Everywhere是教學常用的電子學習科技,歡迎全校師生使用,由資訊及通訊科技部、教與學優化中心、圖書館作技術支援。Fulton表示,許多教學人員都善用網上流行的應用程式和數碼科技,提高教學質量。
寓娛樂於電子學習
另外,大學亦大力鼓勵書院全體教職員善用網上資源,以便追蹤學生進度和促成學習。許多書院導師應用後均發現此舉有利學生學習。例如,滿珍紀念書院為了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在「自主學習共享空間」電腦裡安裝了各式各樣、趣味盎然的互動英語學習應用程式,讓學生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都可以靠自己提升英語能力。
滿珍紀念書院副院長Manuel Noronha 教授說:「這個共享空間很受學生歡迎,他們可盡情享受學習的樂趣。這些線上練習是不計分的,所以學生不會感受到壓力。若然你不清楚自己的英文程度有多好,可以試玩這裡的遊戲,測試自己英文能力的級別,然後就參照測試結果自行擬訂學習計劃。」
這套網上英語學習系統內容豐富,包括寫作實驗室、閱讀與語法指南、聽力與發音練習、互動式評測(入門到高階水平)、商務英語、數碼學習歷程檔、反思寫作教程等。Noronha 教授說:「這套自學系統的課題都有一定的質和量,足以被視為英語核心課程的課外輔助教學。只要有空就可隨時做練習,而且會即時知道結果和得悉要改善的地方。每當有應用程式更新,書院都會發微信通知大家。」
滿珍紀念書院計劃在未來構建更多學習共享空間,並把語言自習系統延伸至葡語學習。「我們書院住了部份主修葡語的學生。上學期,我們邀請了很多葡語講師來書院分享己見,許多學生聞風而至,可見在這一方面是有需求的,而我們會著手研究如何推出這一系統。」Noronha教授說。
更多時間心思的投入
在數碼學習科技日益普及的世代下,教師的工作較以往更為複雜。儘管有許多人覺得,電子學習工具可減輕教師的工作量;但黃輝博士認為,事實剛剛相反。「混成學習令教師在備課時投入更多的心力和時間。首先,你要瞭解電子學習工具如何配合教學,然後熟悉其操作模式,再重新設計原有的課程。過程中,教師需要反覆思考怎樣把不同的知識點有機地連貫起來。」雖然這樣會加重教師的負擔,但黃輝博士深信混成學習利大於弊,並說:「這學習模式不但改善了課堂互動,也能促成自主學習。哪怕工作量多了,但仍然是值得的,而且在全球高等教育的進程上,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國際傑出電子教學
澳大的電子教學水平獲國際認可,教育學院助理教授李自豪博士最近獲頒「2015/2016國際傑出電子教學獎銀獎」,金獎則由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Malik Hussain 教授奪得。該獎項由香港大學電子學習發展實驗室頒發,旨於表揚電子教學模式推廣具傑出貢獻的教師和學校。今屆獎項競爭激烈,李博士最終從世界各地眾多申請者中脫穎而出,獲頒銀獎。
李博士素來致力於澳大推廣科技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對課堂的興趣。他採用「翻轉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和「以成果為教育基礎」的授課方法,一改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大大提高。例如,在李博士的戲劇課裡,學生用谷歌軟件共同創作和撰寫劇本,還用不同的手機程式拍攝短片紀錄學習中的一點一滴。在通識舞蹈課中,他鼓勵學生走出澳大到澳門不同地方用肢體語言為主、多媒體拍攝為輔,記錄和深入理解舞蹈的奧妙和澳門人文地理的精髓。「新時代的教育者應該積極面對和好好利用科技所帶來的機會,改變傳統教育模式。」
開啟數碼教學的未來
自2015年起,澳大每一個學術單位均有助理教授和副教授採用混成學習模式進行教學。施博智教授說:「在教學科技的應用上,澳大還需努力,以趕上香港、亞洲乃至西方高校同儕的步伐。推行混成學習模式,就是利用科技提升教學質量以達至國際水平的第一步。」教學科技還包括線上課程、自主學習程式、大型公開網上課程(MOOCs)等,澳大正因應不同學科需求全面普及電子學習工具的應用,並分階段執行。「迄今為止,多個參與電子教學的課程已在試行或測試中,而教學人員正積極探索適用於澳大、以學者為中心、數碼教學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