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人》

澳大在2014年全面推行住宿式書院制度,經過兩年實踐,在書院老師教導,學院教師輔導和同學間的互動學習下,書院生在軟實力各個方面的能力皆有提升。根據最新的兩年績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書院教育對學生產生了比較積極和顯著的影響,此具體成果對於剛起步的書院系統給予肯定及鼓勵,也增添澳大落實書院學習的信心。

澳大在2014年全面推行書院制度,至今已設有10所書院,今個新學年更有4,400多名學生入住書院。副校長(學生事務)程海東教授剛在澳大舉辦的「現代書院制教育論壇」(七月)以及應邀到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分享在澳大推行書院系統的經驗(八月),也先後應邀到美國的范德堡大學、韋頓學院、波士頓學院以及西北大學等校發表主題演講。他說:「澳大獨特的書院制度已引起本地和國際的注視,它是澳大本科生教育的亮點之一,強調在課堂以外培養學生的軟實力,是大學育人的本質,給學生成長及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澳大今次對書院系統進行兩年績效評估之際,正好是書院教育處於實施的第二年,本科生中一半是書院學生(大一、大二),一半是非書院學生,程海東教授認為這正是對書院系統成效進行評估的好時機。這次調查以問卷方式進行,使用了兩套問卷作為測量工具,一套由澳大自行設計,另一套由香港浸會大學設計。該問卷著重比較書院學生及非書院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看到書院教育計劃對學生在健康生活、人際關係和團隊合作、領導與服務、文化參與、具有國際視野的公民五個能力指標方面的影響。

「我們是採持續評鑑之方式,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學習成果,並非競爭性質的評鑑。」程海東教授強調說,這次調查,發現書院學生於知識及態度這兩個方面的五個能力學習成果得分較高。「數據上反映,有書院經驗的學生的學業成績進步更大,我們還發現住在書院的學生用於兼職工作的時間較少,參加課外活動的時間較多,團隊精神的提升有助學生近兩年贏得更多體育比賽獎項。」他對此結果感到相當高興,「住宿式書院制度僅在澳大推行了兩年,這成果實在令人鼓舞!」


「書院不只是住宿的場所,也是與同儕交流的地方。」

在未入澳大前,住在呂志和書院的工商管理學院二年級學生范賢一直視書院只是一個休息和住宿的地方,但入學後,卻完全改觀,「書院原來不只是住宿的場所,也是與同儕交流的地方,在這裡,我養成了健康的生活習慣,也建立廣泛的人際網絡,書院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讓學生成長和發展,既然有一個這麼好的地方,就應好好利用。」

像很多本地生一樣,范賢在剛入大學時都會做些家教的兼職,但隨著對書院活動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他由大一上學期的每週平均兼職12小時減至下學期的6小時。今個新學年開始,他接任院生會主席,已停止兼職,專注學業和社群教育的活動,「我大一下學期成績比上學期進步,除了是因為減少兼職外,也因為受到書院同儕的影響,他們令我在學業上更加發奮和保持好的成績。過去一年最大體會是,覺得兼職往往只是對著一兩個人,但若果將時間用來參加活動,認識的朋友更多,收穫也更大。」

「有他們的指導,讓我走少很多彎路。」

兩年前,譚宇欣從香港來到澳大修讀心理學,同時成為霍英東珍禧書院院生, 當年她放棄香港理工大學來到澳大, 理由是澳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資源,特別是書院。「以前真沒想過澳大搞活動可以這麼瘋狂,我一週平均至少有三晚是去了書院舉辦的工作坊。」到了第二年,她由活動參加者搖身變為策劃人,更被選為樓層助理, 她形容自己像變了另一個人,「在活動上經常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加強了和人溝通的技巧,以前的我很文靜, 不敢公開講話,但現在可以跟陌生人滔滔不絕, 這也間接幫到我在專業課上的presentation。」譚宇欣還是一個講座迷,經過兩年的積累,聆聽不同的文化和藝術講座,讓她的國際視野擴闊很多。

澳大要求每一位學院,學系裡的教授、教師,每學期中一週要有一小時為同學服務。現在已經有300位系上的教授在書院,輔導同學生活上和課業上的需求和問題。譚宇欣認同書院的老師對她的學業很有幫助,「無論我遇到學業或生活上的問題,可以隨時找住在書院的老師,有他們的指導,讓我走少很多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