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新語》

近年澳門特區政府大力推動文創產業,積極培養本土電影創作人才。在此機遇下,不少本地電影新力軍開始嶄露頭角,包括剛在今年完成第一部京澳合拍片《沙漏愛情》的陳雅莉(Emily)和拍攝澳門第一套在電影院公映的長片《痕跡》導演何飛。 

Emily和何飛是澳門大學傳播系同班同學,學生時期他們一起創作過不少作品,包括第一屆獨立電影節開幕電影《在路上》,以及曾獲「澳門製造」評審推介獎的紀錄片《望厦緣》等。二人在2013年畢業後各奔前程,何飛留澳發展,而Emily則選擇到北京追尋電影夢。非科班出身的他們是如何憑著對電影的熱誠一步一步向電影路前進?


陳雅莉的全職導演夢

為了要成為全職電影人,Emily畢業後隻身到北京攻讀碩士,「我喜歡拍電影和通過電影語言去說故事,更加想的是自己的名片的職業是『電影導演』。」抱著這份執著,Emily決定拋開澳門一切往北京闖蕩。

簽下五年導演約

Emily是那種可以為了夢想而義無反顧的人,她說:「在改朝換代的時候若你能站起來,你就能確立你的地位,否則你甚麼都不是。」雄心壯志的Emily看準近年內地電影圈的變化,「80 後和90後的創作人開始崛起,90後成為商業片最大的觀眾群,這正是新導演的機會。」

成名的路並不易走。為了追尋電影夢,她一個人從南方走到北方生活;為了進入北京的電影行業實習,她每天花上六小時交通時間穿梭宿舍和公司。在北京的日子,Emily覺得自己「一年就長了三年的經驗。」她透過實習逐漸瞭解內地電影市場、見識了更多拍攝技能及知識, 也從而在內地電影圈建立起人脈,包括認識了她現時的經理人趙龍。

澳門首位全職商業電影導演

Emily相信「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她在北京期間寫下的一些劇本一次又一次為她贏得寶貴機會。2014年5月下旬,Emily憑她的喜劇故事《港女打功夫》獲得首屆粵港澳電影創投會最佳電影計劃奬。那年夏天可算是Emily電影生涯的轉捩點。

在獲獎後不久,她在一次聚會上向趙龍分享了三個不同題材的故事。趙聽後覺得「這姑娘可塑性很大,很會說故事,既能做商業片,又能拍文藝片」,隨後即向電影公司推薦Emily。同年7月Emily成功與電影公司簽下導演合約,五年內將會拍三套商業電影,每套估計投資約4,000 萬澳門幣。夢想成真的Emily成為全澳第一位全職商業電影導演。

進軍內地不忘飲水思源

電影是燒錢的行業,背後承擔不少風險。Emily因為籌拍澳門第一套京澳合拍片《沙漏愛情》曾負債澳門幣100萬,「當時很擔心票房不好還不到錢,在沒有退路下,我跟自己說一定要成功,慶幸內地票房反映不俗,剛好歸本。」

Emily現時主要在內地發展,但她對澳門有很深的情意結,「把視野放寬是必須的,但做人要飲水思源,所以我把《沙漏愛情》的澳門票房扣除成本後回饋澳大傳播學會,希望為有志於電影業的學弟妹出一分力。」Emily很感激澳大對她的栽培,令她在電影路上走得更暢順,「雖然澳大沒有電影系,但我學到統籌、策劃、組織以及公開演說等方面的能力。出來拍電影最重要正正就是要懂得向投資者present你的故事,要懂得找贊助,這無疑對我日後做電影有好大幫助。」

為電影豁出去

在電影路上,絕絶對可以用「豁出去」來形容Emily,「每做一件事前我都會問自己最壞打算是甚麼,我才27歲,即使五年後我在電影上未能成功,我仍然年輕,仍有其他選擇,那麼我今天為甚麼不去闖?」

 

天生導演──何飛

何飛厲害之處在於無師自通,他覺得自己天生對文字、音樂和畫面之間的觸覺特別敏感,「雖然我沒有正式學過專業的導演技巧,但天賦很重要,很多時我看到一段文字,很多畫面就隨即浮現;聽到一些音樂,不一定有歌詞,很多影像就會自然出來,不用刻意去構思。」單憑天賦是不夠的,何飛認為導演最重要的修養是要不斷學習,多聽、多看不同界別的東西,除了電影外, 他還會看話劇、畫展、歌劇等。

「 最想拍大眾想看的東西 」

何飛過往的作品,如《在路上》和曾在大銀幕公映的《痕跡》均獲得不俗口碑,不過他說這些都不是他最想拍的東西,他比較喜歡的反而是他大二時第一套執導的劇情片《信箱》,是一個輕鬆的愛情故事。「我最想拍大眾都想看的東西。」

一直想走商業電影路線的何飛在2013年終於等到機會,澳門首次推出長片製作支援計劃,結果何飛從16個電影劇本中脫穎而出, 成為四位獲資助的電影導演之一。

逆風前進

何飛坦言單靠長片計劃的資助要拍出商業片水平並不可能,於是希望可以在業界尋找贊助,惜困難重重。「我盡力嘗試尋找各方面的贊助,試過找本地某大型企業贊助拍攝團隊的住宿,至今也沒回音。我也曾找過一間北京電影公司,他們說我的故事非常好,也願意投資,但要換掉導演。」把自己的故事交給別人拍並非何飛所願,一心要當導演的他相信自己一定找到出路。

儘管到處碰壁,何飛的意志沒有被打沉。他運用在香港和內地的人脈,以低於市價的薪水請來專業拍攝團隊,而澳門藝術界人士也幾乎無償支持。「澳門很多人才,如服裝設計、場景設計。基本上他們以半賣半送的形式幫助我們。」這一切都令何飛感動不已。

何飛的最新長片正如火如荼拍攝中,拍攝團隊更獲澳大支持以廉價租金租住在研究生宿舍, 而澳大校園也成為電影其中兩個拍攝場景。「很感激澳大對畢業生及本地文化界的支持,像我們這種小本製作實在很難找到住宿贊助,幸好得到母校幫助,讓我們能度過這一大難關。」何飛對澳大有很深感情,交了很多良師益友,他特別想多謝高級講師胡皓景,「胡sir在各方面幫助學生很多,我們想拍甚麼、需要甚麼他都盡最大能力去與學校溝通,協助我們完成。上他的課最有趣是學綠幕製作,令我瞭解了很多影視的後製工作。」

何飛畢業後投身本地電視台工作,同時繼續追逐他的電影夢。因此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工作會議一個接一個,還要內地澳門兩邊走。他建議有意從事影視行業的學弟學妹一定要有興趣和熱誠,「如果心中沒有那團火,肯定堅持不了。」

 

後記

Emily和何飛兩位導演,本身的故事足以拍攝一齣吸引人的電影。正因為個人經驗的傳奇,才能成就他們的電影夢。經歷多番人生歷練的陳雅莉以「自強、自愛、自省」以支持自己向電影不歸路邁進的決心,而思想比同伴成熟的何飛則時刻保持對電影的熱誠和執著。兩位校友,各有選擇,但殊途同歸,最終都希望在電影路上能發光發熱,在電影史上留下一些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