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新語》

古時常有人以「學富五車」稱讚博學之人,但這也不足以形容楊義教授,因為五車竹簡也沒幾本書,大概連他《諸子還原》四書也裝不完。學貫古今的楊義,現為澳門大學講座教授,他常醉心鑽研古籍新知,與書為伴,被學術界譽為「21世紀中國最優秀的文學史家之一」和「當今中國最有創造力和影響力的學者之一」。

楊義學養通透,恍若一位在學海中尋蛛絲馬跡的偵探,窮半生的光陰思辨中國古代名家的哲學觀及其發生學的底蘊。最近,楊義再亮文史「利劍」,出版105萬字新著《論語還原》, 劃破千年時空斷層,引領讀者重回歷史現場。

在澳大執教短短的五個寒暑裡,每週雖教務繁重,但楊義仍堅持文史研究,每年平均寫作逾50萬字,字字珠璣。楊義教授在受訪後笑著透露,其正撰寫的新書關於楚辭的,已做了30多萬字的筆記,今年底後便開始動筆。究竟文學研究有何魔力,令將近從心之年的楊義仍樂此不疲?


做學問須尋根究底

一件簡約的裇衫,一副樸實的金絲框眼鏡, 花白的髮絲印記了歲月的痕跡,也盛載了生命的閱歷;明明是一位看透世事的謙謙君子,臉上的笑容卻又如小孩般赤誠,這就是楊義教授──一位常被畢恭畢敬的學生圍著、每當遇上志趣相投者時便滔滔不絕、對學問求真從一而終的學者。

楊義從小對中國文學情有獨鍾,尤其是經典名著,百讀不厭,更從字裡行間窺探到許多令人費解、玩味的謎團,並立志在有生之年儘量弄清這些涉及中國文明的内秘密,因而順勢踏上學術之路。他的新書《論語還原》被學術界評價為先秦諸子學和經學研究的巨著,乃中國古典學研究的一大里程碑。「還原」即是追塑諸子真實的歷史語境,以敏銳的觀察和理性的分析解讀諸子文化基因,重組「案情」,他形容「做學問猶如偵探循著腳印破案」,以跡求心,古今互通,共享智慧。

眼見如今眾多學者斷章取義,借諸子的話表達自己的想法,楊義對此感到惋惜。他指出做學問須尋根究底,孔子的話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引申意義,因此有必要回到歷史現場,討論他的本意是甚麼。

楊教授說:「論語是人編寫的,有人的痕跡。一個偵探,只要看到一個腳印,就得知這人的年齡、身高、體重、姿態,就能找到作案的人。但作為學者則看深一點,不能只量五寸長、三寸寬,離窗戶多遠就記錄完, 忘了把它當成人的腳印。老子、莊子都是古代智慧的人物,這些著作是他們留下的腳印。讀書時要明白,這是人踩下來的,需把當代的文化密碼、生命活動、心理狀態連結才有意義。」

 

打開通往異世界的大門

書的生命有如知識傳續的春泥,任由讀者隨心立足,開展一場迴腸蕩氣的探險,今天同李白、杜甫對話,明天跟荷馬、但丁對話,楊教授就是享受著這樣的樂趣。這也許跟他在農村裡長大有關,他說:「我們農村來的孩子,挑過糞,也挑過水,面對大庭廣眾,講話會臉紅,沒見過世面, 覺得家裡那麼窮,父母背對青天,汗水落在田裡,含辛茹苦供你讀書,不把書讀好誰也對不起。」

剛升讀大學時,楊義覺得自己如井底之蛙, 甚麼也不如別人。「北京、上海的學生開口巴爾扎克、托爾斯泰、普希金,農村的學生哪裡讀過這些?」他在大學第一篇作文中寫到:「多見樹葉少見書頁」,意指農村學生多接觸農活,而少接受文化知識。這篇文章感動了他的老師,被當成範文,釘在牆上, 而他從這時起決心要多看書,追回那些已逝的光陰,朝夕與書為友。

初入國家最高科研機構的楊義,多是沉默寡言,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的圖書館和北京圖書館是他常流連忘返的地方。一個饅頭,一把鹹菜,一壼白開水,便足以令他整天沉醉在書海中。為寫一部大書,讀過了近兩千多種書, 這使他的學術生涯有點像杜牧所形容的「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如今他在閱讀中尋獲一種「心境」,那是一份覺得內在仍然年輕、仍然渴求知識的心;書是另外一個世界,而「心境」就像一把鑰匙,打開通往異世界的大門。

 

踏著利瑪竇的足跡走進澳大

在2009年,楊義從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所長任上退下來,與此同時,他也收到了不少學府的聘請邀請,但一直沒有決定。其時,楊義正沉醉於如何把研究先秦諸子跟港台文學拉在一起, 他想到了利瑪竇。「雖然這人物在澳門已有廣泛研究,而且在澳門談論他讓人感到班門弄斧。」最後,他想了一個與古典文學相關的角度──利瑪竇遇上《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怎麼處理利瑪竇的?這是一個全新的角度, 闡釋兩個文明是怎麼碰撞對話的。」楊義回憶時仍難掩興奮。過了不久,楊義剛巧獲邀參與澳港台國際文學研究會,在這會議上,他分享了對利瑪竇新的詮釋角度。期間在澳大中國語言文學系系主任朱壽桐教授的牽線下,與趙偉校長會面。「當時在沒有任何準備下匆忙去到老校區與趙校長會面,瞭解到澳大對中文的重視,並決定來澳大。所以我常對人說自己是『踏著利瑪竇的足跡走進澳大的』。」楊義笑說。

楊義在2010年到澳大後組建了一支核心的中國文學研究團隊,兩年內,率領研究團隊整理先秦諸子系列,出版90多萬字的著作,以及完成了六、七篇《先秦諸子還原研究》的長篇論文。

 「澳門既不是學術的中原,也非學術的邊緣,而是學術的前沿。前沿的價值在於敏銳地感應學術新潮,率先開展學術創新。在澳門的研究是我在學術領域多年積累後收稻子的時刻。」楊義由衷地說:「澳大正處於一個很好的發展時期,這可使我的學術進入一個新的黃金時代。」

 

楊義教授

現任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講座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學創新工程首席專家,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被譽為「新一代治小說史、文學史第一人」的楊義教授,開創「以圖出史」新文學,在現代中國文學、古典中國文學、少數民族文學、中文敘事學、文學地理學,以及中國文化和思想等多個領域均有成果問世。至今已在中國內地、港澳台地區及日本、韓國出版了著作超過5 5 種7 3 冊。有多種著作獲國家級大獎,被國內外著名大學用為文科教材、教學參考書和研究生必讀書。據清華「大學評價課題組」搜索著作文章引用情況, 楊義教授排名第一, 在全國知網SCCIS中被引用1,336次,是著作被引用最多的國內優秀人文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