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澳大校園實習記者劉微、陳惠婷、圖:圖由受訪者提供】澳門大學六名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在澳大教育學院張澤珣教授指導下,參加了“吳趙風流──吳讓之、趙之謙書畫印學術研討會",在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兩位晚清大師的書畫作品評鑑賞下,與兩岸四地高校學生一同研習。有與會澳大學生表示,多虧有專業的藝術見解,否則作為門外漢,很難看出大師背後的心思和功力。

該研討會是高等院校書畫研習交流計劃之一,由澳門藝術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和西冷印社合辦。吳讓之和趙之謙均是清朝藝術大師繼承了“浙派”風流,還將書畫篆刻之法有機結合,開創了一代之風氣,影響深遠。會上,專家學者不僅對這兩位晚清巨匠之書畫印藝術作深入探討,也對與會學生報告作點評。

張澤珣表示,這六位學生雖然就讀不同專業,如商科、法律、管理和中文等,但卻對藝術產生共同興趣,是次實地觀摩和研究,相信能提升他們的藝術修養,豐富他們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對生命感悟,傳承中華文化。

澳大中國語言文學系學生蘭倩自幼喜好書法,對書法有深厚的情結,因此一看到兩位大師作品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一個刻著“非法非非法"篆文的印圖。她表示,一開始看到這三個“非"字時,只覺得這是三種不同寫法的字,但經專家剖析後,她意識到一個字的結構,並不單純只是隨心所欲的寫出來,反而是相當講究佈局,以及調整字體粗細。對外行人而言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字,背後卻有很細密的心思和深厚的功力。

就讀澳大法學院學生盧頌馨從小喜愛畫國畫,曾出過畫冊,也在此研討會上獲益良多。她表示,小時候也畫過梅花,因此對吳讓之《紅梅圖》特別感興趣,梅枝的用筆粗細相間、頓挫交替,神形兼備。小時候著重於畫畫的技術方面,現在更加注重神韻,以及背後的意義。她更指出,藝術不單單是生活的調劑品,也能冶煉自己的情操。


來源:《澳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