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校園記者萬真霞 圖:校園記者鄭志偉】
“……透過這個窗戶,我可以知道時光的流逝。我也知道我的時光很有限。雖然你每個星期二都會來這裡,但是你什麼都看不到。下個星期二,你再來的時候,
認真地看清楚……”
這段對白出自他的經典舞台劇《相約星期二》,西裝筆挺的鍾景輝(人稱King Sir)站在傑人講壇上,飽含感情地念著這一段他早已爛熟于心的戲劇對白,就像他過去幾十年做的一樣,用美麗對白一字一句地描繪他的戲劇人生。昨(九)日,香港著名舞台劇演員、導演及戲劇教育家鍾景輝博士應邀到澳大,主講“我的戲劇與教育生涯”講座,吸引了澳大學生、教職員以及一眾影迷慕名前來聽講,現場座無虛席。
血液裡流淌的戲劇細胞
讀幼稚園時,聖誕節扮演聖誕劇目中的羊咩仔讓King Sir發現了自己血液裡流淌著的戲劇細胞。“三歲定八十”這句老話是他給自己幼時興趣能一直堅持至今的最好詮釋。回看年少時,King Sir最難忘懷的是住在上海法租界的時光。在後門對街、前門花園的弄堂裡,七、八歲的他用家裡的床板拼成小小舞台,有板有眼地為其他小孩和鄰居大人演戲。
當時的King Sir可能還不知道戲劇為何物,卻已經展現了對戲劇的濃厚興趣。他清楚記得一出家門口轉左,一直走十來分鍾就是蘭心大劇院。他經常買張半價兒童票一個人進去看戲。當時上海的蘭心大劇院是中國第一家西式劇場,是中國現代戲劇的起源,也為King Sir的戲劇人生起到了啓蒙作用,“我到現在依然印象很深刻,在那裡看過石揮演的《文天祥》。”
印象最深的角色:下一個
被問及印象最深的角色時,King Sir說,“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永遠是下一個。”舞台劇《相約星期二》中,King Sir有一句對白是這樣的,“最難講出口的一句話是再見。” 而這正正是King Sir 對於戲劇的熱愛之最佳寫照,難以說再見,只願相約到永遠。
1947年,十歲的King Sir隨家人移居香港,在培正讀中學期間曾兩次獲得教育戲劇比賽最佳男演員獎,這令他對自己的戲劇興趣更加確定。“我的父親和培正中學的四位老師對我的戲劇之路影響最大。”高中畢業,面臨出社會演戲和繼續讀書的選擇,King Sir父親尊重兒子的看法,而高中的四位老師一致認為應該先讀書後演戲。於是,King Sir便開始了戲劇求學路,從中大崇基學院到奧克拉荷瑪浸大,再到耶魯大學、紐約大學,孜孜不倦地投身於戲劇研究。
初到耶魯,King Sir覺得在劇院上課十分新鮮,第一年每週看三個長編劇最辛苦。二年級時,他試過幫道具組粘2000個鞋盒,一手一腳製作羅馬兵盔甲、第一次學縫製裙子。這些細節使他養成演戲時的諸多好習慣,比如演完戲一定將戲服整理掛好、放回原處,他說,“要尊重為我們做戲服的工作人員。” 作為香港戲劇教父,King Sir 對於做演員深有見解,“做演員不一定要紅,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質。”
演戲,教人演戲,都很enjoy
“退休之後,演電視劇,演舞台劇,都是自己的興趣。”現時77歲高齡的King Sir早已退休,但從事演藝事業幾十年的他卻從未離開過舞台。演戲是他的興趣,也是他對藝術的追尋和執著。“演戲,教人演戲,兩樣都很enjoy。演戲是自己喜歡,教人演戲是向下一代傳承戲劇藝術。演戲的同時也是透過戲劇教人演戲。 ‘演’和‘教’對於我來說是分不開的。”1962年回流香港的King Sir 在浸會書院以及演藝學院任教三十幾年,桃李滿天下,他時常教導學生,做決定要三思而後行,就不會後悔,就如《相約星期二》的對白所說,“假如找得著生命的意義,你便不希望返回昨日,你只會想繼續向前……”
如對上述資訊有任何查詢,請聯繫傳訊部新聞專員李小姐或霍小姐(電話:(853)88228004),電郵:prs.media@um.edu.mo)或瀏覽澳大網頁www.umac.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