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澳大新語》

作為本地區備受公認的公立大學,澳門大學一直致力追求學術卓越,以高水平研究和教學品質爭取國際認同。在過去五年,澳大迅速發展,在研究和課程認可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高端SCI 索引期刊論文數量年增長40%,師生每年發表500 篇以上的高水平論文,每年論文獲引用超過3,500 次;根據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2014 年國際固態電路會議關於第一作者論文的標準,澳大目前在微電子研究方面排名前10 強大學,以及科技學院和工商管理學院課程獲得國際認可,證明澳大的學術研究和教學達到國際水平。

在過去累積的成果之下,澳大未來將繼續擴大研究投資並制定新的研究策略,以推動能配合澳門社會發展且具國際影響力的前沿學科,如新成立的健康科學學院,在生物醫學和傳染病領域將嘗試新的探索和創新,並培養高質素的研究型人才,冀能以新的研究成果造福人類。科技學院也將招收更多高質素、具研究精神的研究生來推動大學的研究發展。

澳大新校園設有科研基地,除了微電子和中醫藥兩大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外,還將藉新校園更廣闊的硬件空間,全力推動醫藥、能源環境與電子信息領域的發展。澳大已與北京大學,香港大學和台灣大學合作創建聯合研究中心,將繼續進一步深化與鄰近地區的學術和研究合作。在新校園帶來的契機下,澳大未來的研究發展潛力無限,也將開創一個嶄新的局面。

 

馬許願副校長:新校園為研究發展帶來新機遇

於2008年9月被任命為副校長(研究)的馬許願講座教授,專責澳大研究發展。他也是一位國際知名的微電子研究專家,與其研究團隊致力開發高科技微電子研究項目,並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晶片領域取得重大成果,為澳門取得了首個該領域的專利。

《澳大新語》就澳大未來研究藍圖專訪馬副校長,以下為訪問全文:

馬:副校長(研究)馬許願講座教授

澳:《澳大新語》

澳: 澳門大學近年有何策略推動研究發展?

馬: 澳大在20年前已開始支持研究工作。當時我們希望在澳大各領域啟動研究,所以鼓勵所有教學人員向澳大的研究委員會提交研究建議書。隨著2006年《澳門大學章程》的修訂,以及2008年通過公開招聘新校長,我們發現研究數量和質量方面均需加強。因此,我們在研究管理方面著手進行改革,包括成立研究及發展事務辦公室,專門與研究委員會合作監察研究工作。此外,我們亦推出「多年研究資助計劃(Multi-Year Research Grant)」,通過外部評審擇優進行撥款。

澳:澳大批出研究資助計劃時有甚麼標準?

馬:澳大崇尚學術自由,教學人員無須通過學院或院長提交研究計劃書,只要是助理教授或以上級別的教學人員便可直接將計劃書提交予研究委員會。研究項目由申請者自行決定,凡屬研究範圍以內皆可以提出。

澳:經過多年的發展,澳大的學術和研究水平有否顯著上升?

馬:澳大近年致力改善教學質素,大部分教師擁有博士學位,其中許多教師在世界著名的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具有豐富的國際教學經驗和卓越的學術背景,未來會繼續增聘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

師生發表的論文獲重要科學期刊引用的次數也持續上升,由美國Thomson Reuters 建立的網際網路版引用文獻索引資料庫系統 Web of Science(WOS)顯示,2013年澳大論文獲引用3,500次,與2008年或2009年相比, 當時每年只獲引用100 次左右。發表論文的數量亦都逐年上升。2009年發表的論文數量大概為120 篇左右,2013年超過500篇(平均每位教員能夠產出一篇論文),論文發表數量在過去五年上升了四倍。

澳:在學術研究方面,澳大面對的最大挑戰是甚麼?

馬:研究資助對發展中的大學十分重要。澳大有能力資助50%以上的研究申請,香港通常是20%,我們資助比例遠高於香港,所以研究資助方面澳大是有優勢的,但教學人員的規模卻是我們的一個不足之處。雖然我們已經聘請500多位教學人員,但這500多人是分散到不同領域和學院的。在某些學科領域甚至僅有一至兩位教授,以至達不到臨界量(critical mass)。此外,澳門很小,在國際上知名度也不高,這讓我們有時候與其他大學合作會遇到一些困難,這是澳大面對的另一項挑戰。

澳: 中藥及微電子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如何?

馬:2009年澳大獲批成立澳門首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經過數年的發展,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晶片研究晉身國際固態電路會議論文數量最多的前10 名大學、論文晉身權威IEEE資料庫熱門排行榜;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功申請12項國際或國內專利,師生平均發表的SCI期刋論文數量,名列全國重點實驗室前茅。在2014年初,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了中期評估。中期評估的突出成績及新校園科研發展空間的擴大,可以讓澳大在這兩個重點領域取得更好的發展。

澳:除了微電子、中醫藥、健康科學的重點領域外,還有哪些優先發展的研究領域﹖

馬:電腦及資訊科學亦是澳大的重點研究領域。趙偉校長就是這領域的專家,他是中國內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 計劃」物聯網專案的首席科學家,由此可見,在物聯網研究領域,澳門在國家具有領導地位。除此之外,機械人學及控制論也是科技方面的重點研究領域。此外,近年我們從內地、葡萄牙及美國等地聘請資深教授加盟,他們的研究非常突出,促進了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和學術發展,例如「澳門學」已成為澳大的一個「學術品牌」,並形成一支以澳門問題研究為中心的多學科、跨領域的學術隊伍,至今已發表有關研究論文近百篇,出版專著20多部;在社會學、犯罪學及國際關係領域,師生的論文發表量也顯著上升。語言方面,中文系、葡文系及英文系亦有不錯的表現。上述領域都屬澳大的重點研究領域。

澳:新校園的科研空間增大,可如何促進研究發展?

馬:新校園的科研基地,為研究發展創造了完善的硬件和軟件條件,也為澳大帶來舊校園所沒有的新機遇。例如,新校園為實驗室和儀器提供了足夠發展空間,我們目前正在為健康科學學院建立大量新的生物學實驗室。此外,新校園有一個條件更好的新動物實驗樓。我們可能會成立一個生物研究中心(P3 Lab)進行傳染病防治研究,甚至有可能在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項目的基礎上創建一至兩間衍生公司。

 

健康科學學院講座教授葛偉: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生命健康問題一直備受人類的高度關注,全球各地眾多尖端科學家也正不斷嘗試攻克眾多醫學棘手課題,如癌症、禽流感、愛滋病等。這類前沿醫學研究對於以往的澳大來說,幾近天方夜譚,但因為新校園帶來的機遇,澳大在2012年創立了健康科學學院(FHS),填補了在上述領域的空白。透過開展前沿科研,健康科學學院望促進現代生物醫藥及健康科學關鍵領域的知識傳播。本文專訪了協助創辦學院的代院長葛偉講座教授,暢談該院的人才培養策略、研究領域以及學院未來面對的挑戰。

葛:健康科學學院代院長葛偉講座教授

澳:《澳大新語》

澳:FHS 的定位是甚麼?

葛:FHS 的定位是研究型學院,我們不會一開始就要變成國際一流的學院,而是希望在不久的未來能快速發展成一個有國際影響力、在本地和鄰近地區具有重要地位的學院。

澳:FHS的發展有哪些優勢?

葛:現代生物學和生物醫學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倚賴於大型設備以及最先進的技術平台,因此它對資金和空間的要求非常高。除了常規實驗室之外,FHS在新校園將有一個3,000 平方米的實驗動物大樓,可以做一些前沿的醫學研究,這就是空間硬件的優勢。另外一個優勢是資金,在資金配套和研究方向方面,學校都給予了大力支持,這些優勢令我們對學院未來的發展抱有極大的信心。

澳:FHS 的研究集中哪些領域?

葛:FHS將成立五個研究中心,涵蓋學院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癌症、發育及衰老、分子醫學、免疫學和傳染性疾病以及神經退化性疾病,這幾個領域都是全球醫學研究的熱點。目前癌症研究中心和生殖發育及衰老研究中心已經成立,其它三個中心現正籌設中。FHS 的本科和研究生課程也會圍繞這五個方向發展。

澳:癌症是FHS 未來的重點研究項目嗎?

葛:目前我們招聘的10 位教員當中,將近一半都是跟研究癌症有關,FHS 將來的院長也是研究癌症的專家,所以可以肯定地說,癌症是FHS 的重中之重。更長遠一點來看,我們希望在澳大能夠成立包含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和最後臨床治療的一條龍癌症中心,並希望能進一步爭取成立專門研究癌症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從而全面提升澳大在這領域的研究水平。若日後澳門、內地或鄰近地區的癌症患者在尋求治療時首先想到澳門,那就是我們夢想實現的時候了。

澳:FHS在培養研究人才方面有何策略?

葛:FHS是一個沒有「系」的學院,我們計劃在2015 年把澳大中華醫藥研究院的理學士學位(生物醫藥學)課程轉到FHS,本科招生規模不會很大,目標每年招收20 名學生。FHS 將會主力培養高質素的博士研究生。我們希望FHS 的本科畢業生可以直接修讀博士課程,在課程設置上必須做好相關的銜接工作,例如在本科階段,學生就需要跟隨教授去到實驗室或研究中心參與感興趣的研究課題。若學生對研究產生濃厚興趣,自然會選擇升讀博士課程, 這也是FHS課程配合學校推行的研習教育模式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生在課堂上是在吸收東西,在實驗室研究的時候,就在創造知識,這樣的培養模式是非常不一樣的。

澳:FHS的教員主要來自哪裡?

葛:新校園有優越的硬件環境,學校提供的資源也很充裕,吸引了來自美國、英國、紐西蘭、新加坡、韓國、香港等地教員,組成了相當國際化的師資團隊。他們研究的領域都是全球性課題,如癌症、公共衛生、愛滋病、老年癡呆等。在招聘的人員當中,老中青都有,這種配置的好處就是,讓年輕的教員可以從有經驗的同事身上學習到如何設立實驗室、培養研究生以及發表論文等。

澳:短時間大量招聘教員有困難嗎?

葛:除了教研,FHS未來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招聘新的教員。因為FHS是從零開始,學校給我們的目標是五年內大概要招到60 位教授, 即我們差不多以每年10至15位的速度招聘, 這是一個比較大規模、蠻艱鉅的任務。除了招聘教員之外,我們還需要招聘大量的中層研究人員及技術人員,譬如博士後研究員和有經驗的實驗室技術員及研究助理,這類人才在澳門相當缺乏,因此招聘起來難度較大。

澳:FHS將面對最大的挑戰是甚麼?

葛:第一個挑戰是要招收到一流的研究生,到目前為止,FHS所招收的研究生水平還是很高的,但五年之後要達到大學要求的招收數百名博士研究生的目標,這是非常艱鉅的任務,而更大的挑戰是,我們還要保證所有研究生都有這麼高質素水平。相信目前在香港各大學的任何一個學院也難以達到這樣一個目標。另外,我們還要吸引一流的博士後研究員來到澳大,這也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但無論如何,這是全院努力的方向。總括而言,FHS前行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科技學院院長陳俊龍:課程獲國際承認對學院發展具重大意義

澳門大學科技學院經過30 年的經驗積累,在課程結構、工程技術人才和創新科研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研究論文的數量和質量更並駕齊驅──該院目前是全校論文產量最多的學院,約佔總論文發表量的一半,論文更達國際先進水平。土木工程理學士學位、電機及電腦工程理學士學位、機電工程理學士學位三個課程今年更獲得國際上最具權威的本科工程學位資格互認協議──《華盛頓協議》成員的承認,意味著科技學院學生在畢業時已獲得國際工程界職業能力公認的國際要求,反映該院工程教育品質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本文訪問了一手帶領科技學院取得國際認證的陳俊龍院長,暢談該院課程如何通過《華盛頓協議》異常嚴格的評審,及其對推動科技學院進一步發展的重大意義。

優質課程提升學生競爭力

記者踏入位於澳大舊校園的科技學院院長辦公室,陳教授即伸出雙手熱情歡迎。辦公室不到300平方尺,各處堆滿了文件,幾乎把所有空間佔據,他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地方很少,東西很多,但學院即將陸續搬到新校園,屆時無論辦公室環境、課室和研究空間都比現在的寬闊很多。」陳教授在2010 年1月出任科技學院院長前已是一位譽滿國際的計算機智能系統研究專家,擁有20 多年的專業經驗。前年更成為大中華首位擔任IEEE系統人機及智能自動學會主席的現職學者,目前也是系統人機及智能自動學會的期刊主編。

科技學院是由土木及環境工程系、電腦及資訊科學系、電機及電腦工程系、機電工程系、數學系所組成的學院。陳院長表示,「學院一直致力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課程,亦非常重視與社會各界的科技機構和學術單位交流合作,務求令學生在大學所學習到的專業知識能切合現今社會實際需要,亦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普遍的認同。這不單提升學生的市場競爭力,也為社會發展培育所需人才,使學院成為澳門科技及工程發展的教育中心。」

審批程序繁複艱鉅

在今年初,土木工程理學士學位、電機及電腦工程理學士學位、機電工程理學士學位更獲得《華盛頓協議》的承認,凡2011/2012 學年起入讀上述學位的學生,以及2011 學年之前入學並修滿相關課程的學生,畢業後將有資格在多個協議成員國考取當地工程師的專業資格。此為本澳首批學位課程獲確認符合《華盛頓協議》標準,亦屬其境外學術評審的首例。陳院長在四年多前來到澳大時,已決定要將學院的課程與國際接軌。他指出整個審批過程非常繁複:「難度最大莫過於『環環相扣』──從訂立教育目標,到將學院對每一位畢業生的期望清晰化,再到如何安排課程以達到期望的成果,課程的質量保證以及持續改良,學生人格培養及學術道德規範,這些都要求各個專業都有自己獨特的思考與清晰的定位。至於課程設置方面,學院必須要有系統的設計使它與標準尺度磨合。老師與助理們收集和整理大量資料,以及將每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共享。」

在科技學院成功通過《華盛頓協議》承認之前,首要步驟是通過香港工程師學會會員的認可,陳院長對此解釋道:「此批澳大課程是國際上第一批以這種方式被認可的課程,因為澳門並非《華盛頓協議》會員, 無法直接提交資料申請審核,但香港屬該會會員,因此我們須經香港工程師學會評審團的嚴謹審核後再提交予《華盛頓協議》,最終獲得所有會員國家及地區的認可。我們非常感激香港工程師學會對我們的支持和信任。審評過程也得到澳門工程師學會的鼎力支持,也因此科技學院搭起香港工程師學會與澳門工程師學會非常友好的橋樑。」

科研向國際先進水平邁進

「這可說是科技學院多年努力的成果!」陳院長認為能獲得《華盛頓協議》承認,首先是因為課程的質量已經達到國際認可的標準,其二是教學團隊的素質及對課程的要求也達到國際水平。此外,各個學術團體, 包括大學校友和學術顧問等在審批過程中也付出極多,大家齊心協力,最後才能成功。同時在今年暑假, 科技學院的電腦及資訊本科專業(已得到香港工程師學會認證)也會得到《首爾協議》的認證(編按:首爾協議是對電腦及資訊本科專業認證的國際組織)。

對於學院未來的發展,陳院長滿懷期待地說:「搬到新校園後,科技學院將增設更多實驗室與實驗器材, 這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了紮實的硬件條件。同時,更大的辦校空間也意味著有機會招收更多高質量、有研究精神的研究生來推動大學的研究發展。」

 

課程獲國際承認

科技學院的三個理學士學位課程皆達到《華盛頓協議》的標準,是國際協議上的一個新突破。畢業生將可申請成為香港工程師學會的畢業生會員,參加學會的工程畢業生培訓計劃,從而考取正會員資格,與國際接軌的正會員資格達到國際專業工程師協議及亞太工程師的標準,並享有22個專業資格互認協議的權利。

工商管理學院的理學士學位(會計學──專業會計)及(會計學──會計與資訊系統)課程的畢業生可獲澳洲會計師公會(CPA Australia)豁免部份考試科目。理學士學位(會計學──專業會計)課程同時獲香港會計師公會(HKICPA)認可,畢業生可直接報讀專業資格課程。此外,財務學理學士學位課程也入選享譽國際的投資行業專業團體特許財務分析師協會(CFAI)大學課程認可計劃,成為該計劃中亞太地區首個得到CFAI 認可的課程。全球的投資專家、學者及其他特許財務分析師協會會員可透過CFAI得知澳大財務學理學士學位課程的專業資格,從而加強相關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澳大課程獲得國際承認對大學來說意義重大,證明澳大的學術和教學達到國際水平,加速澳大邁向一流大學的目標,同時也肯定了澳大精品本科教育和優秀師資團隊的教學理念。

 

《華盛頓協議》成員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愛爾蘭、澳大利亞、紐西蘭、中國香港、南非、日本、新加坡、台北、韓國、馬來西亞、土耳其、俄羅斯等15 個正式成員,以及孟加拉、中國、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菲律賓六個預備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