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11月5日,澳門大學在新校區的大學會堂隆重舉行了新校區的啟用儀式。主禮嘉賓包括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兼澳大校監崔世安、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澳大校董會主席謝志偉及校長趙偉。應邀的500名嘉賓來自中央、廣東省、特區政府的官員,社會賢達,澳大師生代表以及校友代表,這個時刻標誌著澳門大學已正式步入她的新紀元。

新校區啟用,正式結束了澳大「有校無園」的歷史。澳大校董會主席謝志偉期待這個比舊校園大20倍的新校園,可以為學生提供真正的大學生活。

而新的校園,除了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外,校長趙偉更寄望藉新校園啟用的東風,可以招攬人才,用澳大越來越茁壯的「梧桐樹」,招徠全球教育「金鳳凰」,實現將澳門大學打造成世界一流學府的宏願。

回首過去的這個月,對澳大未來的憧憬仍然激動著每個人。借用俄國著名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話,送給所有對澳門大學未來充滿希望的人:

未來是光明而美麗的,愛她吧,向她邁進,為她工作,迎接她,盡可能地使她成為現實吧!


澳大學生眼中的新校園

從無到有,經過數年各方相關政府、單位以及無數人的攜手合作和艱辛努力,澳門大學(澳大)新校園終於正式啟用。當然,澳大新校園,首先應該是屬於澳大學生的校園,因此,在這個令人興奮的時刻,且讓我們來聽一聽澳大同學們對於新校園有怎樣的熱切期待?而在搬入新校園之後,他(她)們對於自己的未來又有怎樣的寄望?

 

問題(1:對於新校園的大學生活,你最期待的是……?

問題(2:展望未來,你希望怎樣更好地裝備自己,迎接人生挑戰?

 

陳頌希 澳門 工商管理學院 四年級

1.        最期待新校園的活動空間和新圖書館,亦希望能進入自己心儀的書院,希望住宿式書院生活為我增添校園生活色彩。

2.        希望新校園能提升我的知識、人際關係,更好裝備自己!

霍然 中國內地 人文學院 研究生二年級

1.        最期待新校園能形成更國際化、多元化的校園文化氛圍,以及更濃厚的學術研究環境,讓自己在澳大留下難忘記憶。

2.        作為一名學生公關大使,希望能將新校園的理念傳遞給更多的人,也期待自己積累導覽經驗,並帶著感悟生活、學習,做更好的自己。

梁雄業 澳門 社會科學學院 四年級

1.        最期待新校園大學生活裡的各種新挑戰!面對新環境、新事物、新挑戰,想起便倍感興奮呢!

2.        最希望裝備好自己的心態,未來的社會充滿著各種未知挑戰,我們需要的,不再是既有的技能,更需要一顆能適應改變的心。

譚敏鈴 中國內地 社會科學學院 四年級

1.        最期待不一樣的校園生活,在書院制度下將有更多時間相聚、學習,增加彼此友誼。享受真正的校園生活,留下珍貴的友誼及回憶。

2.        實踐出真知,未來希望能將所學應用於生活。更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和同學交換意見,聆聽不同聲音,幫助認清自我。多看看未看過的風景,多接觸以前沒嘗試過的東西。

曾健欣 澳門 社會科學學院 研究生二年級

1.        最期待將來新校園能吸引更多國際優秀學生,讓我們可以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和不同國家的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學術研討。

2.        將來希望掌握滿文,能順暢閱讀滿文文獻,準備好考博士的研究題目,向最好的「新清史」老師學習。

周樂喬 澳門 科技學院 二年級

1.        最期待住宿式書院,讓不同學系的本科生互相學習交流。

2.        希望自己能作出改變,成為更有自信的人,學習與人相處技巧,積極面對困難,不退縮。

莫偉鍵 澳門 法學院 二年級

1.        最期待精彩的書院生活,更大的校園、更好的設備、更多的美食,認識更多朋友。

2.        希望日後有更多時間參加活動。增長智慧,挑戰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鄭志輝 澳門 社會科學學院 三年級

1.        最期待住宿式書院生活。

2.        希望在人際關係方面更好地裝備自己,因為人際溝通在日常生活的應用實在太重要,所以藉校園搬遷這難得機會,讓自己在這方面更好地實踐,迎接日後人生挑戰。

馬林傑 葡國 社會科學學院 二年級

1.        新校園的環境更好,會激勵學生更好的學習。高質量的餐廳也很重要,因為學生應該有多樣的進餐選擇。健身房設施也應該好好考慮,以滿足師生員工強身健體的需要。新校園廣闊的空間將有助於組織更多活動,開拓學生視野。

2.        我希望提高溝通及合作能力。頓悟學習和思考也不應該忽視。有了這些技巧, 同學們就會更加有條不紊,更成熟,更好的應對未來挑戰。

許華馨 澳門 工商管理學院 三年級

1.        最期待體驗住宿式書院生活,學習團體生活和共同成長。

2.        未來希望自己具有獨立思考和學習能力,多觀察多分析,敢存疑敢發言,不隨波逐流,提高自我危機意識和競爭力。

高紅 中國內地 科技學院 研究生二年級

1.        期待新校園會豐富研究生教育模式,在研究生選課設置上更多元化,還有希望舉辦暑期課程,吸引其他地方的研究生來交流。

2.        未來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讓自己走向社會時具備競爭力。還有通過與不同領域、不同性格的人交流,讓自己保持饑渴的學習狀態。

郭震霆 香港 社會科學學院 二年級

1.        最期待騎單車在新校園的小橋流水之間穿梭,在中心湖畔乘涼、等同學下課,一起到商業區餐廳覓食。

2.        展望未來,首先要注重身體健康,為迎接未來的挑戰作準備;其次是增進心靈健康,多參與義工等活動,改善社交和溝通技巧,增廣見聞,努力學習課內外的東西。



謝志偉眼中的新校園

2009年12月20日,澳門慶祝回歸十週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來澳參與慶典,並主持橫琴島澳門大學(澳大)新校區奠基儀式。在奠基禮講話中胡主席提出澳大要建成「五個一流」(成為一流的大學,有一流的設施、一流的師資、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研成果)的世界級大學。對於中央領導的殷殷期許,澳大校董會主席謝志偉博士認為,這是國家給予澳大的使命︰「希望澳大能為中國高等教育走出一條邁向國際一流大學的新路。」

「希望為中國高等教育走出一條新路。」

謝志偉在回溯新校園建設源起時指出,2007年5月,首任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先生蒞臨澳大主持大學議庭及校董會聯席會議。在回應校方提出「有校無園」的發展窒礙時,何特首建議大學嘗試放開眼界、超越澳門地域,看看能否在橫琴島找到一片可作理想校園的土地。一個月後,謝志偉聯同前校長姚偉彬教授和數位校董會成員組團前往橫琴島考察。「我們站在島的東邊回看澳門,不禁一驚,還以為自己仍身在澳門。這種感覺非常強烈,使我們意識到,若能在橫琴建設一個新校區,再以橋樑或隧道連接澳門,不就等於仍在澳門嗎?」校董會考察團返澳後,馬上向行政長官及時任社會文化司崔世安司長匯報,認為在橫琴建設新校區的構思可行,如能獲中央政府批准,在島上劃出一幅隔離土地,即可立時獲得建設理想校園的土地。

自那時起,澳大和澳門特區政府便一直朝這構思的方向努力。經過一年多與中央和廣東省政府的磋商,終於獲得同意,將澳大在橫琴開拓直通澳門的校區計劃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大常委會)審議。當這建議在2009年初傳出後,澳門以至周邊地區對建議的可操作性都有不少疑慮。正如謝志偉指出︰「大家都很關心通關、政策、法律、交通等問題。所以我們在人大常委會審議前開展了20多場諮詢會,諮詢了來自澳大師生、校友、澳門社會、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意見。」

2009年6月27日,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將廣東省橫琴島東向澳門地段約1.09平方公里劃歸澳門特區政府以澳門法律實施管轄,按澳門辦學方式建設澳門大學新校園,並容許在國家水域內的河底建設由特區政府管理的隧道與澳門相連。這史無前例的決議一次性解決了澳門人所有的疑慮,也證明了中央對澳門市民意見的重視。

澳大新校園比舊校園約大20倍。它的設計風格和建築水平,都充分反映了胡主席在奠基典禮中提出的「一流校園」的要求。新校園建築面積約94萬平方米,建築物60多棟,各種設施,包括科研基地、教學和學習空間、體育場館、文娛場地、以至師生住宿生活設備,和校園的景觀,都有專項嚴謹細緻的安排。澳大能在短短三年多從無到有地建成具有國際水平的校園,中央政府的照顧,特區政府的承擔,粵澳的合作,和澳大領導團隊的努力,都是缺一不可的。

謝志偉認為,新校園應儘量發揮優勢,為學生提供真正的大學校園生活。「當初宣佈新校園計劃後,我們做的第一個重大決定就是採用『住宿式書院』模式。每個人的成長都有各自的特色,大學也必須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而這文化是由學生和老師們共同建立和積累起來的。住宿式書院是國際一流大學廣泛採用的教育模式──讓師、生之間在校園共同生活的環境中有機會迸發更多思想碰撞。」

「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

謝志偉透露,按照大學2007年開始,每五年更新一次的《十年發展策略》,新校園將增設一至兩個學院,並且不斷提升師資和學術研究水平,努力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目標邁進。他說:「澳大要成為一流大學,學生的素質、心態,和校園的學習環境等基本因素都很重要。至於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就要看我們自己的努力了。我們的目標是清晰的──我們要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

從新校園構思、籌建到完成,對謝志偉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有一次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劉遵義教授來澳大演講。閒聊之間,談起澳大的新校園項目,謝志偉感嘆說,這真是個百年一遇的機會。不料,劉教授看了他一眼,說:「不,這不是百年一遇。」當時謝氏嚇了一跳,以為自己誇大了些甚麼。但對方話鋒一轉,說:「這不是百年一遇,而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啊!」劉教授出乎意料的回應,謝志偉至今難忘。「所以說,我們要好好利用這機會,才對得起澳大師生、對得起澳門,和對得起國家的重托。」

經中央政府、粵、澳三方努力,澳大新校園終於今年7月20日正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支隊移交澳門海關接管,依照澳門法律實施管轄,成為新中國在一國兩制下歷史性的第一次創新舉措。謝志偉有幸全程參與,難抑激動心情,當日更賦詞一厥,調寄﹝鷓鴣天﹞。慶賀之餘,更滿懷希望,憧憬澳大更美好的明天。

子夜無聞戍鼓鳴

橫琴隔岸換防兵

黌宮彩染三年夢

寶島衢通兩制盟

歐陸影 嶺南情

中西巧配偶天成

江山指點神來筆

朗瑪珠峰勇啓程



趙偉眼中的新校園

「為甚麼澳門需要一所好大學?」

2009年6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議案,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按照澳門法律對橫琴島澳大新校區實施管轄,如火如荼的新校園建設工作隨即開展,如今校園已經啟用。校長趙偉認為,澳大新校園這個跨境發展項目,不但為澳門教育事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更是「一國兩制」制度下一次相當具突破意義的嘗試,說明「一國兩制」概念可以再進一步被豐富、被發展。

「你說為甚麼澳門需要一所好大學?因為一個地方要發展,一定要有培養、儲備、提供人才的地方。特別是澳門講產業多元化,最大瓶頸就是人才,所以澳門大學必須要提升,在思維上,也要超越50多萬人(的澳門)的考量;第二,我們能否在澳門現行的制度下提升澳大?甚至定一個宏偉目標,若干年後提升至世界一流大學,我們要闖一闖這條路,這個經驗不僅是為澳門,也是為國家,為中華民族在高等教育的提升探索;第三,兩岸四地的其他三地高等教育發展都很快,比如說北京大學、台灣大學、香港大學都是世界百名以內的優秀大學,恰恰澳門沒有,澳門若要在一國兩制的體制下繼續發展,在人才培養方面就不應、也不可以被邊緣化。」

澳大校長趙偉強調,大學的功能不光是教室上課,更重要的是實現全天候、多方位的教育,「我們的教學理念一分為四,首先是專業教育,我們希望培養菁英,所以還有通識教育,這些都是課堂內的;至於課堂外呢,要知道知識是無限的,踏出校門很多東西就已作廢,所以要學會自己挖掘知識,因此研習教育這是第三;第四,我們強調校園內互動,也就是社群教育。澳大將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學對學生在這四方面都有完整的要求。」

趙偉期待進入新校園後,校方將在與澳大教育理念相配套的硬件基礎上,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澳大已很明確希望成為一流大學,所以我們會用這個硬件基礎做幾件事情:第一,擴充學科。尤其是較基礎的學科,好的大學,它基礎學科一定要好,另外我們也會在一些亮點專業比如微電子專業等方面大力推進,切合國際趨勢與社會需要;第二,澳大對澳門社會還應有所擔當,我們會擴大對澳門乃至周邊的服務,比如說我們的圖書館等設施,可以向澳門市民或其他高校開放,我們一些好的設備也可以開放。我們有科研基地,希望周邊一些地區的高校來進駐,如果他們的地方有困難,可以到我們這裡來一起做科研。」

趙偉說,以前有種說法是「大學靠大師不是靠大樓」,但他卻認為大師重要,大樓也重要,「現在我們有了大樓,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吸引大師雖然不容易,但我們具備有利的條件,所以也成功吸引來不少人才,因為第一,我們的教學理念比較新,比如澳大全面實行的書院制度;第二,我們校園的條件比較好;第三,我們的財務狀況相對也在不斷改善,使我們越來越接近世界一流大學。這幾個優勢加在一起,還有我們的宣傳力度也在不斷增大,各界媒體對我們也很關注,讓大家都看到澳大的前景。」

澳大近年在研究方面增速很快,另一方面新校園內也規劃了高端研究基地,如原有的兩個國家級實驗室,以及新批准建立的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都是針對全球最高、最新的研究領域。如今有了橫琴新校園這棵漂亮的「梧桐樹」,相信更不難吸引全球各地的「金鳳凰」。不過,趙偉校長強調,更長遠的目標,還在本土人才的培養,「真正的大師,應該是在當地成長起來的。所以我們現在也加大力度,吸引年輕有為的教師,為他(她)們提供充分條件,希望20年後,他們的成名之日,就是澳大的成名之日,當然,更重要的,就是澳大畢業生的成名之日,那也就是澳大的真正成名之日了。」

「希望校園能夠具有教育功能。」

早在新校園設計階段,趙偉就考慮如何在校園設計內體現出澳大的教育理念,「我相信,環境對培養人才有很大作用。既然有這麼好的機會來設計、建造一個新校園,那就應該把教育理念也考慮進去。我曾在設計階段和何鏡堂院士說,希望以後我們的學生在校園裡走一圈,就等於修了一個學分的課,就是希望校園也能具有教育的功能。」

趙偉指出,新校園設計處處體現了多元、互動、平實、包容等元素,「比如圖書館廣場,你們也許覺得它很不一樣,有很高的樹、很綠化的植物,形狀像一隻碗,但這個外方內圓的設計是非常包容的,有利於大家散步、溝通、互動交流。還有整個校園都是可以步行的。因為有連廊連起來,就算是南方經常下雨的天氣,同學可以從教室步行至任何一間宿舍,或任何一個老師的辦公室,人與人的往來就是體現整個校園,是非常互動的。你可以在連廊中一邊走路一邊聊天,而不是學生關在教室裡,老師關在辦公室裡,大家難以見面。」

在前期設計階段,趙偉說校方一直與總設計師何鏡堂院士及其團隊緊密互動,互相溝通,務求新校園的設計風格能嵌入澳大的教育理念,「你看,這中央教學樓看起來比行政樓更神氣,對不對?我們就是希望給同學一個觀念,校長不是大學裡的皇帝,我們不是用行政來管大學的,教學才是大學的核心。所以你們看中央教學樓有頂,但行政樓沒有,是我們特意把它去掉,而且還比教學樓矮一點,我們就是有意地『去權威化』,希望同學們有這樣的感覺,任何人生來都是平等的,校長、老師、學生,每個人在社會裡發揮的作用雖然不同,但人人生來都是平等的。所以我們沒有用大台階的鋪設,同學們會感覺到學生活動中心和校長大樓各有特色,絕不是一座大樓居高臨下把學生活動中心壓得小小的,其他如教學樓、學生宿舍等也各具特色,都是希望體現這種平實、平等的教育理念。」

展望未來,趙偉更是充滿期待,「新校園還有很大空間可以發揮我們的想像力,比如我們有條『校友大道』,這條路將會很有特色,希望將來每屆畢業校友都可以在這裡做一樣東西留給母校,比如種一棵樹或立一個塑像,只要他認為這個東西能代表他們(的校園回憶)。20或30年後你再來看,這條路將是百花齊放的。而且,在新校園裡,我們還有很多這樣的空間。」





何鏡堂眼中的新校園

負責澳大新校園總設計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是位和藹可親的謙謙長者,雖然滿頭銀髮,卻精神矍鑠,說起話來鏗鏘有力,臉上也總是掛著親切笑容。曾主持設計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等眾多著名建築的何院士說,自己很鍾愛這次為澳大設計的作品,「新校園是具人文氣質、自然、生態的國際化校園, 以學生為本,以環境育人,希望這裡的師生能擁有一邊享受美景一邊交流學習的環境。」

何院士指出,澳大新校園設計具有四大特點:「第一,整個校園是生態校園,它將嶺南水鄉生態特色融入進來,自然生態又體現南方特色。校園很自然的水,形成幾個島(三個大島,一個大半島),島邊有溪水,有綠化草坪,還有橋、塔樓等融水鄉環境為一體的環境,這環境是具交往性的,是一個生態化兼具嶺南水鄉及南歐特色的人文環境。我希望能做到環境育人,在裡面學習,學生與學生之間,不同學科的老師之間,老師與同學之間,可以邊聊天邊欣賞環境,這樣能激發靈感,催生很多創新思維。

「第二個特點是書院式校園佈局。書院通常是在歐洲傳統校園裡,我們去過英國、美國,看了牛津劍橋和美國常春藤院校,書院式管理實際上是一種生活,可以形成書院式的大組團,每個大組團就是一個島,裡面就是讀書的地方,和學生生活的地方連在一起。而幾個學院群就形成族群組團式佈局,這佈局的最大優點就是便於交流,同一書院組群,同學吃飯及交流融在一起。組團和組團之間也就三百米,走過去很近。就算從一個大的學院群到另一個大的學院群,距離也很近。而我們這種學院佈局是連體的,下面是生態公園,上面是學習交流空間,組團之間是由二樓和連廊連在一起。」

「第三,校園以步行為主,人車分開,各行其道,下邊是車行道,上邊是學生活動空間,是人車分流的立體交通體系;第四,建築風格融合了葡萄牙的南歐風格與嶺南情調,建築及空間的處理,既有自由靈活的南方特色,也有南歐相對嚴謹的特色,穿插在一起。比如很多細部處理按南歐風格,如拱廊、塔樓、窗的比例,整座建築沒有大玻璃幕墻之類太現代的東西,所採用的石頭也顯得古典風味濃郁,但進入校園內,我們又吸收了嶺南比較自由靈活、因地制宜的特色,將兩者結合在一起。」

澳大新校園內學院眾多,雖然整體風格統一,但同時又各具設計特色,身擔設計大旗的何院士是怎麼做到的?「雖然整個校園是同一的風格,但是到了建築物的細節又都不一樣,比如樓道、學院入口、石塊和面磚等等,總之,是在基本風格統一的前提下,也有一定的變化,這叫做『和而不同』。」

從接手設計到新校園落成,何院士不時來走走看看,更笑言自己「每次回來都不想走了」:「你看,這裡涼風輕吹,湖水自然,感覺舒暢。建築與環境互相輝映,是個能激發人學習的環境,希望將澳門大學辦成具有人文氣質、重視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校園。」


數字看新校園

佔地面積

1.09km2

總建築面積

940,000m2

南北長

1,600m

東西長(以圖書館中軸線處計)

≈ 650m

建築物數量

> 60

河底隧道長(供車輛行駛)

1,570m

河底隧道長(供行人使用)

500m

乾型實驗室、濕型實驗室、電子電腦實驗室數量

> 280

輕型汽車車位

≈ 2,500

電單車位

≈ 1,300

單車車位

12

 

園林綠化用地面積

430,000m2

水體面積

110,000m2

園林綠化苗木種類

≈ 180

喬木配置數量

> 22,000

電梯數量

> 200

 

中央空調系統覆蓋的單體建築物面積

> 260,000m2

 

其他類型的空調設備數量

> 11,000

 

校區市政道路(公共與私家道路)

5,588m

 




新校園建設工程數字

混凝土使用量

≈ 1,000,000m3

設計圖則張數

≈ 100,000

鋼筋總用量(噸)

≈ 150,000

支護樁及地基加固樁數量

> 95,000

參與建設的施工單位

> 20

建設高峰期同時施工人數

≈ 10,000

第一期工程(填土吹沙)


車載砂土堆填逾26,000車次

船運吹填逾1,000船次


動用砂船、推土機、土方運輸車輛、挖掘機數量

≈ 200

自境外進入新校區的水泥使用量(噸)


77,400

(2009-12/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