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吳中天報道】 在“藝術家駐校計劃”的一場講座上,主講者朱盈樺博士特別提醒澳大師生來賓:“即使是現在講座進行中,我也隨時都有可能停下來去拍照。”拍照,對於這位攝影藝術家來說,是每日必做的功課。朱博士的攝影作品隨性而細膩:站在大街上的一雙赤腳、繞著一碟意粉散步的小人、紙質小屋的內部裝潢……一些讓人忽略的生活細節,都有可能成為朱博士鏡頭下的主角。觀者看著,便不知不覺走進她記憶中的城市。
      
作為霍英東珍禧書院和何鴻燊東亞書院聯合舉辦的“藝術家駐校計劃”特邀嘉賓,台灣攝影藝術家朱盈樺博士11月5日晚在創意空間(Creative Macau)與一眾澳大師生見面。座談會名為“製圖誌(Mapping Urban Imaginary)”,簡單介紹了朱博士在近年發起的藝術創作項目,以及她的創作理念。
       
談起攝影,大家很容易聯想到“快”──要快,才能抓拍到精彩的瞬間。然而,朱博士拍一張照片,不僅不快,還慢得很。十幾小時的曝光,或者自己動手做城市明信片和攝影道具,朱博士每一張作品,都是慢功出細活的成品。除了“慢”,朱博士在拍攝技術的選用方面,也很有特色。她熱衷於使用氰版顯影技術──一種不用照相機的拍照術。這次從台灣來澳門,朱博士不僅僅只介紹自己的作品,還手把手教導兩所書院的同學,用氰版顯影技術沖洗照片。
       
“在東京做國際交換生學習藝術的時候,我想,自己為甚麼要來這座城市,而不是其他城市?我與東京的關係是甚麼?”人與城市之間的聯繫,是朱盈樺一直以來在作品中探討的話題。在倫敦、巴黎、東京,還有家鄉台北之間來回停留,朱博士敏感地感受著自己“異鄉人/本地人”的身分轉換。她努力地利用攝影──這個她熱愛而習慣的媒體,去記錄她在城市中的體驗。“在不同城市的生活其實都差不多,去固定的超級市場購物,在固定的咖啡廳見朋友。但是在有些城市,我就感覺自己是局外人,而在另外一些城市,我卻覺得自己在家。”
       
朱博士的作品,記錄的是她的個人生活,看似與他人無關。然而,對於生活記憶的珍惜,是每個人都可以體會的。在一個藝術項目中,朱博士採訪了不同的台南人,讓他們畫出自己記憶中的台南地圖。很多人畫出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學校、常去吃東西的地方,甚至是自己頭髮的地圖。它們拼湊出了一張不同於冷冰冰的交通地圖,而是充滿了個人記憶的台南地圖。沿此思路,朱博士在接下來的工作坊中,也會指導同學製出充滿個人記憶的澳門攝影作品。
      
“藝術家駐校計劃”是首度由霍英東珍禧書院和何鴻燊東亞書院聯合舉辦的一次藝術交流計劃。有了去年邀請澳洲探險作家A.J.Mackinnon的成功經驗,書院今年更是“大加碼”,請來台灣攝影藝術家朱盈樺和台灣資深策展人賴依欣,與同學分享藝術經驗。一系列講座、工作坊、集體出遊等各種精彩活動維持一周多,讓同學們再一次走進五光十色的藝術家世界。


如對上述資訊有任何查詢,請聯繫傳訊部新聞專員李小姐或霍小姐(電話:(853)83974325),電郵:prs.media@um.edu.mo)或瀏覽澳大網頁www.umac.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