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吳中天報導】他在朋友眼中是一個癡迷中國傳統文化的「武林大師」──穿著太極服穿梭校園、在澳大珍禧書院開班教書法和武功、舉辦書法展、代表澳大武術隊奪取多個武術比賽獎項……陳勝飈同學獨特的個人風格充滿了「穿越」感,為摩登的澳大校園帶來一股古樸氣息。
我是在「悶」裡面長大的
就讀澳大中文系本科二年級的陳勝飈,外表成熟穩重,說話沉穩簡潔,平日總是一身古著。那麼,毛筆字、太極拳這些被一般視為「老人家愛好」究竟是如何成為這位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呢?
陳勝飈於1991年出生,是家中獨子。童年時父母管教甚嚴,要求他專心讀書,幾乎沒有玩樂時間。偶然的一次機會,小勝飈愛上練毛筆字,這個「跟學習有關」的愛好當時沒有遭到父母阻撓,之後便成為他單調學習歲月裡的舒悶窗口。「傳統文化看似挺悶的,但後來我發現重複做一件事,比如練一個筆劃,可以創造出不同效果,樂趣就在這裡。」書法愛好讓勝飈從寫字全班倒數第一名,到進入每天除吃飯睡覺即使是沒人指導也獨自練字的瘋狂狀態。然而,即便如此,在重視考試成績的教育環境中,他還是多次被警告「不要練字,多寫作文」。後來,他又迷上了傳統武術。六歲時,白鶴派掌門曾向當印刷廠廠長的陳爸爸提議「交換兒子」──他教勝飈武術,自己的兒子學印刷。陳爸爸怕兒子學曉功夫後去打架,當場一口拒絕。但小勝飈無法抗拒武術的魅力,偷偷在大人眼皮底下練氣功,廣泛閱讀相關書籍。雖然如此,他也常遭身邊人提出「練這些有什麼用」的質疑。
讓全世界都學會慢速呼吸
練武術和毛筆字有什麼用?勝飈不假思索地回答:「修心」。在不斷摸索中,勝飈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各部分其實是相通的,其中一個重要核心是感悟人和事的內在靈魂。然而在快速的現代社會,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並不願花太多時間思考。「我在武當山修煉時,聽到不少師兄弟說『趕快學完,下山掙錢養家』。師傅說其實他們什麼都沒學會。我在澳大開氣功班,創立書法協會,只是想提供一個機會讓同學們靜下心來。」
這兩年,他獨自旅行、修煉, 學會直面困難。有一次在去武當山途中被騙了手機,和武館失去聯繫。正是靠著平穩的呼吸,跑了十幾公里最終到達目的地。「只要你靜下心來,事情總會解決。所以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學會慢速地呼吸,這樣就會少一些矛盾和衝突。」
陳勝飈17歲從內地移居澳門,21歲被保送到澳大中文系,「讀中文系可以認識更多中國傳統文化,而且來到澳大讀書和住進珍禧書院後,我獲得更多策劃、組織活動的實幹機會,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身邊人。」
展望未來,勝飈最希望能在文化武術方面做研究和推廣工作。同時,他也打算畢業後繼續升學、教書或考入警察學校成為武術教官。想法多多的他強調「澳門只是自己人生的起點。」這位年輕的「武林大師」不打算做一個超凡脫俗的大師,他更樂於在生活經歷中尋找感悟,與人分享,展現另一種青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