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華、校園記者蔡俊祥報導】在澳門百物騰貴、寸土尺金的今時今日,許多人在拼命追求物質與時尚,她如何堅持一個月僅花費澳門幣2,500元?生活簡樸,衣服只要能穿就不丟棄,自備環保碗筷,哪怕一張墊杯底的紙片也不會隨便亂扔……或許這些就是答案。就連校園的清潔阿姨也忍不住問她:「你怎能這樣節儉?」在澳大經濟系若提到這位環保老師,已是「無人不識」,她就是深受學生愛戴的經濟系助理教授張筱娟博士─一位念佛、茹素多年,身體力行愛護地球的環保分子。

環保從「心」開始

新學期的第一堂課,頭上一頂已戴了多年的遮陽帽,身穿洗得褪色卻整潔依然的便裝,張博士臉上掛著燦爛笑容,腳步輕快地走進課室。在講台上,她與學生討論經濟與社會發展課題時,不時會加插自己對環保的一些看法,課堂變得生動精彩,學生聽得很投入,更不時發出陣陣笑聲。張博士講課,身邊總備有一個專門裝白板筆的塑膠袋,裡面裝得滿滿,大多是用剩的,她從不會隨便扔進垃圾桶,而是細心收進袋子裡,盡用裡面的一點一滴。

張博士成長於重視環保教育的台灣,小小年紀已在心中種下環保種籽。後在美國學習、澳洲工作的十多年裡,更深受國外環保觀念的影響,令她心中的這棵「環保小苗」逐漸成長,更成為身體力行環保生活的中堅分子。

在美國唸研究所時,她會跑遍居住社區尋找二手傢具,「那些被丟棄的傢具都還挺好,拿回家清理乾淨就可以用,丟入垃圾站實在太浪費。地球資源有限,我們不應該隨便浪費,要為下一代著想。大家在追求方便和時尚的時候,可知世上有多少樹木被砍伐?有多少資源被浪費?」

張博士整潔的辦公室裡,到處可見循環再用的物品:列印過的紙張另一面還能當草稿紙;抹手紙晾乾後能再抹手,或拿來洗碗或當杯墊。她指著一堆發黃的打包箱說:「這些紙箱有的是隨我從澳洲來到澳門,有的是上回搬辦公室使用的,一直捨不得丟掉,因為它們都有可循環再用的價值。現在機會不是來了嗎?搬新校園時,它們又可以大派用場了。

杜絕「剩」宴

據報導,中國每年因「剩宴」浪費糧食近500億公斤,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這數量足夠兩億人吃一年。「看到如此驚人的資料讓我無比的心痛。」張博士一臉惋惜。

張博士辦公室裡放著不少餐盒,每次外出用膳不管剩下多少,她都會打包帶回家,從不介意別人的眼光,「出外吃飯,菜不要點太多,夠吃就好。吃剩一定要打包,不能浪費,而且還可以節省生活開支。餐盒也可以再使用。」張博士於日常消費上非常節儉,平時大多走路上下班,教材書籍都是從圖書館或向同事借,圖書館豐富的電子資料庫,為她節省不少買教材的錢。

念佛、茹素多年的張博士自言很享受淡泊生活,既不追求奢華享受,也不與人攀比物質追求,她的生活哲理是:「夠用就好,人要懂得知足和惜福,我享受環保帶來的內心滿足和快樂。」

 

張筱娟博士每月消費一覧表

 

澳門幣

三餐  

$1,500

電費

$0 (電費低於政府資助的金額)

水費

$40

服裝費          

$0

交通費          

$20

電話費      

$40

其他(生活用品、小食等)         

$900